查看: 3108|回复: 3

[讲义资料] 风中老师讲义:新韵的来龙去脉,规则和变音问题

[复制链接]

8

主题

72

帖子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2
发表于 2013-8-17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周讲了为什么要用新韵,这次要简介下新韵来龙去脉,新韵的分韵规则(包括介音问题),以及变音问题
如果还有时间就略讲下近体诗的平仄的简易规则。
一、新韵来源
平水韵是根值于六朝时期反切注音而来,虽然几经变化,但是基本规则依然是反切标音基础进行韵脚分类,而反切的原理则是当时融合各地方言后作出的调整,主要是南方音准为主、
而新韵根值于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标准,其音准来自于北方语系融合后的普通话读音标准,普通话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整合北方各语系后形成的新的读音。
这一层虽然说明的是新韵之前有十三辙,是明清时期北曲押韵的标准,则韵脚分类与现在的新韵已经近似,所以有不少人还在以十三辙为押韵标准。
这与明清时期的南曲是有区别的,南曲依然以诗韵即平水韵为押韵标准。
而在十三辙更早的北方语系韵书则为中原音韵,这部书首次去掉入声,将入声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
而这也恰好是在宋辽金时期南北分据形成的,北方少数民族在融合当时黄河以北的语音中形成北方的雏形,入声逐渐消融,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宋金时期才有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一次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
但对于语音的转折点依然是宋以后入声的消失,所以周德潜在中原音韵中才首次去掉入声,便是为了迎合当时散曲押韵要求。
毕竟散曲套曲杂剧是一脉相承,是要唱出来的,如果继续延用南音标准的广韵则不合时宜。
所以周德潜的中原音韵是开辟了北方语系押韵的先河。
但是中原音韵以后平水韵依然占剧主导,中原音韵仅在北方杂剧中使用,而在诗词中,甚至在南戏中(南方杂剧)依然使用平水韵,
这很正常,中原音韵出现的背景是北方文化达到一定阶段时对于文学的要求,然而以当时南方在文化上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所以无论是朱元章想融合中原音韵与平水韵而编制的洪武正韵还是后来戏曲流行的十三辙都仅仅把中原音韵开辟出来的领地维持在北方。
但是在清后期南北的文化对峙已经处于一个平衡的态势,甚至可以说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的结果不仅仅是战略上防御北方,文化上也造成了北方文化的快速发展。
但是当时北方更多是在政治文化上有优势,在文学艺术领域依然是南方占优。
只有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京沪对峙,北方才真正在文学艺术领域与南方相抗衡。
加上北方官话的日益推行,终于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注音系统,便是更多的为当时官话注音,而这一变革便是后来大陆在建国后汉语拼音方案的直接来源
而现在不可逆的趋势是交流的功用使得普通话日益成为一种共同的语言,它消灭不了方言,但却有了一种共尊的地位。
改革后84年已经有了改革声韵的要求,只不过当时诗坛没不景气,并没有引起大的风浪。
到这个世纪初中华诗词协会正式推出后才引起的大的关注。
这便是新韵的来龙去脉。
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一会开始讲新韵的韵脚分类。
这段新韵的历史是我参考资料后自己串起来的。
只是为了说明新韵不是无源之水,不是仅仅地肤浅的因为普通话而突然出现的怪物
二、分韵基础
既然普通话是新韵的押韵标准,那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韵的分类问题。
读过小学语文都知道,拼音方案为声母,韵母;而韵母便是我们的押韵基础。
如果没记错小学语文给我们的韵母应该有三十五个。
不过那是加入了介音韵母以及整体认读部分了。
实际上的韵母很少,仅仅只有十四个。。
谁来说说你们记得有几个啊。。
不会韵母表都忘光了吧
a,o,e,ê,i(分支期),u,ü,ai,ei,ao,ou,an,en,ang,eng,er。
实际上是这些。
至于其它的韵母则是因为介音的存在才出现了复杂多变的韵母天地来。
我之前记错数字。。呵呵
目前的新韵分韵基本与这个不相抵触。
十四韵是合i,ü,er为一韵,与其它韵折成十四韵。
而十八韵则是从an中分出an/uan与ian/üan;从eng中分出eng/ing与ong/ueng,多出两韵与其它韵合成十八韵。
十四韵合i,ü,er为一韵是觉得i,ü音近,er单独一韵不好,强行把他们合为一韵,目的是合成宽韵,便于作诗,这便是十四韵不成熟的地方。
而十八韵中分别将an,eng拆为两韵则是注意到了介音对于韵的作用。
而新韵之所以让大家都没有认同的统一韵脚分类,便是因为介音存在而导致的问题。
因为介音的存在使得本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读音出现千差万别
现在说下介音问题:介音是i u ü;而介音问题是指在之前的韵母中加入i u ü中一个而形成的读音变化问题。
如我们小学韵母表中的ui实际上是uei的缩写,iu是iou的缩写,in是ien的缩写,un是uen缩写。
更多的缩写大家可以百度下,这里不多写。
那么介音出现后就会出现问题,有些介音出现后韵脚音准变化不大,而有些介音的出现则使得韵脚音准变化很大,而这就是新韵纠缠不清的症结所在。
如ui,iu变化相对少,所以对于这些分类争议便少。
介音问题最大出现在en/eng中,当然an也出现
这个问题十四韵没有进行处理,一并忽略,而十八韵则是承认了eng韵的差别,所以将eng/ing合成一韵,ong/iong合成一韵;但却不承认en韵上的差别。
原因是受到了平水韵的影响,因为平水韵中en韵出现的差别并不大,所以十八韵有意忽略了;而eng韵在平水韵中出现的多了,所以十八韵融合了平水韵的要求,进行整合分化。
en韵包括的韵脚有en,in,un,ün
eng韵包括的韵脚有eng,ing,ong,iong
十八韵承认eng韵脚中eng/ing声情接近,比较清丽;ong/iong则比较雄浑。所以分为两韵。
简略说明下,ing是ieng的缩写,ong是ueng缩写
却不承认en/in/un/ün的差别。前面两个音声情与后两个是有区别的。
其区别类别类似于eng/ing与ong/iong的差别,但略小。
你们可以试着多用普通话读一些这些韵脚的字的感觉。多读就会发现些异同的。
如果对于介音iuü多读下感受下区别,你会发现介音i的出现会使读音变得更尖细;介韵u使读音变化浑厚。
而介音ü的变化而处于两者之间。
十八韵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将an/uan与ian/üan分成两韵。
这问题就出现了,十八韵对于an韵中介音问题进行了处理,却对于音准变化更大的en韵不作处理,这也就是我对于十八韵不甚满意之处。
至于我想我的分韵原则已经出来了。
就不在这直接发了,我会另外在论坛发个分韵细则,即常用韵脚出来。
三、变音问题

什么是变音问题,就是在读音时因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读音碰一起,因为发声系统问题,造成变调的情况,就是变音问题。
这个问题,争议很多
网坛中有一个叫风雨狂客的人,在这方面走得极端了。
他主张把一切变音问题都作为平仄的基础。
比如一,在阴阳上声读音从阴平变成去声。
一在去声字前读阳平。
但是变音问题有时会涉及到读音系统问题,甚至为有因朗读问题变音,那么变音问题就会很复杂。
而变音问题上,有些是已经成为统一的意识,那么这部分可以成为平仄依据。
对于一些变音不稳定的问题上则暂不能成为平仄依据。
而这方面也不必过多强求,毕竟古人尚有可平可仄的字,那么今人出现可平可仄的字又如何。
所以我的处理是搁置争议,爱咋咋的。
毕竟这些平仄是属于小问题。
当然如果能避免我们尽量避免,比如两个上声字在一起,第一个上声字变阳平。
除了叠字尽量避免连用,三连上更应该作为音律上的毛病避免。
这方面古人都常说有些音是尽量不在放一起,因为放一起会使得音色出现变化,造成音律不协调。三连上便是新韵的音律毛病。
常用的变音问题我就列举下:一字的变调;不字的变调;上上声连用的变调。
这是最常见的变调。七八两字也会变调,但变调不变平仄,所以忽略。
七八有时会读成阳平,依然是平声,不影响平仄问题。
那么到这里新韵的大体知识就介绍完了。
一是来龙去脉,我们得知道新韵怎么来的,否则新韵便成了无源之水,只会受到旧韵的攻击,说新韵只是小儿科;
二是分韵原则,说了单韵脚十六个,以及介音问题使得韵脚复杂化,并如何处理介音导致的韵脚分化问题,依据:音近合韵,音远分韵。
三是变音问题,这个是还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变音问题是语音上的问题,有些已经固化,有些还在变化,不可能一下子有结论,只能是大家看着办。
你们是不是有些人还不知道近体诗格律怎么弄的?
下周讲课内容是近体诗格律简易规律以及与古体诗格律上的异同;学诗途径
讲课结束啦。。大家自由发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538

帖子

30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90
发表于 2013-8-18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耶 再次欣赏学习散客老师讲义  萝卜辛苦了 散客老师辛苦了夏祺
风携梅雨和烟落,絮织珠帘待月飞。 ——蝴蝶庄生老师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5
发表于 2013-8-18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243

帖子

15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59
发表于 2013-8-2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8 14: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