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24|回复: 0

星光诗校二期班2015第二讲:词牌

[复制链接]

441

主题

4712

帖子

3万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5497

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最佳写手(初)端午节纪念奖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12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苇一苇 于 2015-1-12 22:40 编辑

20150112第二讲:词牌
      
  填词的依据是词牌,也叫词谱。所谓谱,是与音乐相关的,词牌早先就是词的调名,对于曲子词来说,它是一首词所依附的乐曲名;而对于律词而言,则是各词调格律定则的标记。
            
  这里先说一下曲子词律词的概念:曲子词是以乐传辞,故曲辞无所谓格律,但由于在词调产生之初,有着两类现象,导致曲子词逐渐律化,词的演唱方式也就变成是以文化乐,依字声行腔。这两类现象就是“律诗入曲”和“曲辞用律”。律诗入曲,是把本为近体诗的文辞,用当时流行的曲子来唱。类似的情况现代也不缺,比如徐小凤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源自李商隐的《无题》,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还有梅艳芳唱过的《静夜思》等等。这种现象是由好的字句来修正曲调,同时文人也不断用律化的句子来填充原有的曲子,这种曲辞用律的现象加速了曲子词的律化(写律句写惯了),总之这两种因素,都促进了曲子的演唱由固定腔调向依字声行腔的进化,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基本完全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新的格律文体,便是我们说的“律词”。无论当初它是曲子词还是律词,我们如今已经都无法分辨,反正现在已经只剩下律词可言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词,最早是用来演唱的!但我们以后说的词,基本上都是律词的概念,大家要记得。
           
  这一段比较长,比较拗,其实简单来说:词,原先是曲子词,一谱一词的唱;后来按谱填词,用自己创作的新词替代前的词,还是能唱的;再后来演化成了按平仄填词,不再依赖演唱;再后来演唱的功能完全由曲子代替,曲子词成为纯文字的律词。
   
  下面我们先来聊聊词牌的起源:据宛敏灏先生归纳,约有以下六个主要来源:
      
(1)   截取隋、唐的大曲、法曲或引用琴曲。例如:
《伊州令》(源自伊州七商曲)、       
《婆罗门引》(唐教坊曲,源自西域,唐明皇润色过) 、
《剑器近》(《剑器》是唐朝舞曲)、
《石州慢》(《石州》是唐时舞曲名,商调,歌舞皆有)、
《霓裳中序第一》(这个不用说啦,《霓裳羽衣舞》大家都知道的)、
《六州歌头》(《六州》是大唐政和年间鼓吹曲) 、   
《法曲献仙音》(法曲是清商调的套曲,《献仙音》是其中之一)、      
《醉翁操》、《风入松》、《昭君怨》(这三个是古琴曲和琵琶曲)。      
      
(2) 由民歌、祀神曲、军乐等改变的,例如:《竹枝》 、 《赤枣子》 、 《渔歌子》 、 《二郎神》 、《河渎神》 、 《江神子》 、 《征部乐》 、 《破阵子》等。      
      
(3) 从国外或边地传入的。例如:《菩萨蛮》 、 《苏幕遮》 、 《普赞子》 、 《蕃将子》 、 《八声甘州》 、《梁州令》 、 《氐州第一》等。      
      
(4) 宫廷创制:有的出于帝王,如《水调》、 《河传》 、 《破阵乐》 、 《雨霖铃》 、 《燕山亭》 ;有的出于乐工,如《夜半乐》、 《还京乐》 、 《千秋岁》等。      
      
(5) 宋大晟乐府所制。例如: 《徵招》 、 《角招》 、 《黄河清》 、 《并蒂芙蓉》 、 《五福降中天》等。      
      
(6) 词人自度(制)曲。如姜夔的《扬州慢》、 《淡黄柳》 、 《惜红衣》 、 《凄凉犯》和《长亭怨慢》等。      
      
  词牌的分类,常见的四种:令、引、近、慢(序)。      
      
  这四字分法的的来源有诸多说法,最早的说是同一首大曲里的不同部分,从头往尾依次是引、序、慢、近、令(《碧鸡漫志》),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大曲里的不同乐章。      
  
      
  后来又有研究者认为,令引近慢是标定曲子长短的,古代计量曲子长度的单位是“均拍”,四均拍为令,六均拍为引、近,八均拍为慢。大概相当于我们现代音乐中的“小节”。总归比较简单的理解就是:      
      
:小令也,多指短小的词牌,如《十六字令》、《浪淘沙令》等等;      
      
:中调,字数其实由三十字左右到九十字不等,很难说与“近”谁更长些。如《法驾道引》《华清引》《江城梅花引》《阳关引》《遥天奉翠华引》等等。我觉得“近”比“引”数量好象要少,最长的“引”也比最长的“近”要长。。。反正大家知道“近”和“引”是中调就是啦!      
      
:中调,字数也很难说,《好事近》《隔浦莲近拍》《红林檎近》《剑器近》等等      
      
:慢者,慢也。一是节奏舒缓,二是字数比较多(大概整个唱一遍也够慢的),总之肯定是长调无疑(一百字以上)。比如《木兰花慢》、《声声慢》什么的      
      
还有一个:在乐曲中“序”应该是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以律词来说,常用的就两个《霓裳中序第一》《莺啼序》,都是如假包换的长调。      
      
  词牌中还常有些“变调”类的,从词牌的名字也能看出来,比如:犯、转调、摊破、添字、减字、偷声、促拍等等。      
      
  摊破、添字、减字、偷声、促拍:这几种都是节奏上的改变,到律词里就是每句字数的改变。《摊破浣溪沙》《添声杨柳枝》这是加字的;《偷声木兰花》《减字木兰花》等等,这是减字的;《促拍采桑子》是节奏更紧的变化,有点像戏曲里的快板之类。
      
  犯调、转调:都是指宫调的变化,相犯,就是交织、穿插的意思,不同宫调混在一起。宫有七调,取各宫调的部分声律合成一曲,就称“犯”。其它如宫商相犯、羽角相犯等。相当于现代曲谱中的曲调混编。如《花犯》、《小镇西犯》就是这一类。
      
  转调则是不同宫调之间的转换。还有一种就是整片的词调合成一阙,如吴文英的《暗香疏影》就是裁用《暗香》的上片与《疏影》的下片合成一阕。还有《南乡一剪梅》也是个“双拼”,大家也应该知道。
     
  每一个词调,都有它所归属的宫调。宫调是由七音、十二律构成的。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叫做七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叫做十二律,七音是唱声的高低,十二律则是音阶的高下。以宫音乘十二律名曰宫;以其他六音乘十二律谓之调。宫凡十二,调凡七十二,合称八十四宫调。

  诸宫调的组合是这样一个表格的形式:


变宫
变徵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一首曲子属于何宫何调,则看其板落于何音。古人讴曲,有板眼之说,今京剧亦有之,板即强拍,眼是弱拍。板所落之音,名为煞音,煞音如为宫音,且此宫音对应于黄钟律,则为黄钟宫,馀者自可类推。唐宋燕乐,只用宫、商、徴、羽四音为煞音,用律亦仅用黄钟、太簇、姑洗、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七律,故燕乐为二十八宫调。反正自南宋以下,就只有十九调了,叫做“七宫十二调”。宫调与声情有关,一个词调可以入不同的宫调(因为是以文化乐,不仅宫调可以不同,旋律也可以不一样) ,则其表现的声情亦不相同。      
      
  上面说的都是背景知识,属于知道即可的——我尽量讲解得容易懂些,你们也尽量仔细的理解。实在理解不了,就算了,不知道也无所谓,不太影响填词水平的。因为影响你填词水平的东西在下面。      
      
  《雍熙乐府》论宫调声情云:      
  黄钟宫宜富贵缠绵,      
  正宫宜惆怅雄壮,      
  大石调宜风流蕴藉,     
  小石调宜旖旎妩媚,      
  仙吕宫宜清新绵邈,      
  中吕宫宜高下闪赚,      
  南吕宫宜感叹伤婉,      
  双调健捷激枭,      
  越调宜陶写冷笑,      
  商调宜凄怆怨慕,      
  林钟商调宜悲伤宛转,      
  般涉羽调宜拾掇坑堑,      
  歇指调宜急并虚揭,      
  高平调宜涤荡滉漾,      
  道宫宜飘逸清幽,      
  宫调宜典雅沉重,      
  角调宜呜咽悠扬。
 
      
  这些供大家参考吧,初学填词的话很难兼顾这么多,但填了一段时间之后,一些重要的作品是要考虑一下词谱的宫调和情绪的协调的。

2015-1-12
      
      
作业:
浪淘沙令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
◎仄仄平平[韵]
春意阑珊
◎仄平平[韵]
罗衾不耐五更寒
◎平◎仄仄平平[韵]
梦里不知身是客
◎仄◎平平仄仄
一晌贪欢
◎仄平平[韵]

独自莫凭阑
◎仄仄平平[韵]
无限江山
◎仄平平[韵]
别时容易见时难
◎平◎仄仄平平[韵]
流水落花春去也
◎仄◎平平仄仄
天上人间
◎仄平平[韵]

  《乐章集》注:歇指调。蒋氏《九宫谱目》:越调。按,《唐书礼乐志》:歇指调,乃林钟律之商声;越调,乃无射律之商声也。贺铸词,名《曲入冥》;李清照词,名《卖花声》;史达祖词,名《过龙门》;马钰词,名《炼丹砂》。 按,唐人《浪淘沙》,本七言断句,至南唐李煜,始制两段令词,虽每段尚存七言诗两句,其实因旧曲名,另创新声也。杜安世词,于前段起句减一字;柳永词,于前后段起句各减一字。均为令词,句读悉同。即宋祁、杜安石仄韵词,稍变音节,然前后第二句四字、第三句七字,其源亦出于李煜词也。至柳永、周邦彦别作慢词,与此截然不同,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词律》于令词强为分体,于慢词或为类列者误。

  此调平韵者,以此词为正体,若杜词之或减字、或添字,柳词之减字,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两起句俱五字,宋、元人俱本此填。 按,李词别首,前段第一句“往事只堪哀”,往字仄声;晏几道词,前段第四句“惟恨花前携手处”,惟字平声;后段第四句“曳雨牵云留客醉”,牵字平声;欧阳修词,后段结句“特地魂消”,特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之,余参杜词、柳词。 又按,石孝友词“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栖。载取人人篷底睡,感谢风儿。”前后段叠用四“儿”字韵,此乃独木桥体,用韵游戏,非别是一体也。
   
   
安得更催眉,换俗世、零星青眼。长笑归来,重将春色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9 06: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