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11|回复: 2

2015年秋季《一苇读诗词》第十一讲:中唐之变

[复制链接]

441

主题

4712

帖子

3万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5497

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最佳写手(初)端午节纪念奖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2-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盛唐过后,李杜过后,唐诗随着大唐的衰落而渐渐走了下坡路,在中唐时期有过一次比较剧烈的变革。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唐时期出了位高人,韩愈韩退之。韩愈之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世苏轼的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诗则扫尽骈偶、务求豪放,不仅对他当世之时的诗人起着引导作用,甚至给后世的宋诗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韩愈是自李杜之后,唐诗史上又一位重要人物。

  韩愈的文章自是没的说,他的诗险峭通达,常常一韵到底,韵不避险,险中求新、险中求奇,一洗软媚之态,音节意境避熟就生,出人意料。当然,缺陷是把诗搞成了“押韵之文,虽健美富赡,而格不近诗”——这是后世沈括给他的评价,韩愈的诗说理太多(而且他喜欢说尽透),少了诗意。其实这也是相对而言,韩愈的诗有相当多的精华作品,断不可为了有人批他几句就给否了!不多说,来看诗:
    《山石》——取首二字为题,并为真正的主题,其实题目叫《夜宿山寺》还靠谱些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荦确”,音“洛确”,指山石险峻之态。“黄昏”句写出山寺的偏僻、荒凉。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新雨之后,坐台阶上听芭蕉滴雨、赏栀子肥匀。这四句是写山寺之景色,写景随意而自然。其实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起笔,我觉得挺突兀的,那块山石有点飞来之感,没前因没后因的……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平白如话,“稀”字炼过的,既说壁画比较罕见,也表达了老韩自己内心的兴奋。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庙里的僧人安排老韩吃住,粗茶淡饭足以充饥。这四句说寺中僧人对他的款待,不无显摆、得意之意。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夜宿场景,又是白描景致,高度概括、动静结合;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早上看不见路,只有烟云霏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朝阳照耀下的山色,很斑斓绚烂!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赤足玩水,水声激激。这六句写的是早晨下山所见所为,山景秀美、心情畅快,全诗中来说情绪达到顶点,HIGH了!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靰”,音“基”,马缰绳。这句紧承上面愉快的情绪,直如冷水浇头,从而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玩着玩着想起了世俗的公务,一辈子像马一样让人拴着、拘束着……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唉,咱们哥儿几个为什么还要沉迷官场,不知归去呢?最后四句是感慨,是抒情,对比强烈、情绪激荡,点睛之笔!

  此诗风格壮美遒劲,如慨慨男儿大步而来,无一丝的忸怩之态,其端方大气历为后世所称道。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以情贯穿、以景抒情,全诗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全是白话般的句子,干净利落——但请注意,虽无修饰却并不随意(如同男人打扮自己,一定要妆似无妆才行)。多处炼字精准,微露其意却并不隐晦。退之此作一扫诗坛流行的工致巧媚、绵软之态,为中唐诗坛竖起一座标杆。

  韩愈为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我觉得是充满“正能量”。他的作品整体风格求险求峻,却不乏精致细腻。他对新生的、充满朝气的东西(比如小草)总是充满兴趣和感情,比如咱们熟悉的两首小诗: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起句寥落,“惊”字挽了一下。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却嫌”又一转,“作飞花”则直由早春转到了飞花时节。转的不是景,而是诗人的情绪,那颗盼望春天的活跃的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名句天成,一幅浅淡迷蒙的早春图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作者对这一图景的喜爱甚至超过了烟柳皇城。步步递进,在我们以为意思写足了的时候转一个弯,再进一层!妙笔!

  这两首小诗都提到了“草”,前面一首是“初惊见草芽”,二月的草芽刚刚萌出,一个“惊”字,把诗人的喜出望外写足了;后面一首则有名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典范,如同白话般自然流畅,早春时的小草又小又细,刚从地里钻出来,远着看一小片浅绿,走近了却看不见草儿在何处。此句一出,越品越美,浑然天成。从这两首小诗我们可以看到韩愈的绝句构架十分精妙,而且文笔亦不乏细腻精巧之处,并非只会大开大阖。

  中唐诗人里,与韩愈关系特别好的诗人首推孟郊(字东野),苏轼评价东野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孟郊因为家庭多有不幸,加上仕途坎坷,作品中似乎有诉不尽的哀怨愁肠,而且他又喜欢抠字眼,务必把那些愁情写得入骨三分。孟郊传世最出名的作品是那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作在当时恰恰完全没有光彩,这种言浅情深的作品并不讨巧(虽然受到后世的喜欢),孟郊那时的名作是《秋怀十五首》,句句写的是煎心焦首的,读起来其实并不舒服。但从诗词学习的角度来看,其炼字、造境格外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选其五:
    
《秋怀(其五)》
    竹风相戛语,幽闺暗中闻
。——竹与风造境,“戛”字极为少见,作形成解。
    鬼神满衰听,恍愡难自分。——耳朵也不好使了,竹风戛语竟然听着如鬼神一般。
    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商”属五音之中配与秋季使用的音调,“商叶”就是“秋叶”啦。“堕”“卧”二字炼得很精巧。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这句算“郊寒”的代表寒法了。一幅病骨瘦得能“剸”东西,没到“刀”那份儿也差不多了;“酸呻”则不无自谦之语,可那也很要命!
    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人枯瘦成这个样子,壮怀随着夕阳一起西下了。
    袅袅一线命,徒言系絪缊。——生命如同袅袅的一丝细线,还说什么五行气息的交融啊。“絪缊”就是“氤氲”,指阴阳交互、五行交融的状态。

  从此作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孟郊的凄苦,那份愁肠一寸一寸的展示在我们面前,读这首诗,想着那么个瘦得骨头一把、命一线的老人,在秋风戛戛、秋叶凋零的时节,那酸呻成文,饿的神哦,瞬间觉得脊背发凉。所以后人评价孟郊的气度偏窄、意境不开阔也是有道理的,他都这份要死要死的样子了,如何能如韩退之那般“大踏步的走来”呢?

  同时期的诗人还有贾岛、卢仝,还有李贺。我特别喜欢李贺,他的诗中那种“险丽”我还没见到第二份,他炼字炼得险峻奇巧,精光灿烂。其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并非真的指云,我觉得是敌兵。诗作写的是战争场面而不是风景。“甲光”一句让人眼前一花,“开”字动静皆有,有过程有效果。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宕开一笔,写景。“角声满天”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满天的秋色里,画角声寒,似乎有着可视的清冷。“燕脂”就是“胭脂”,我觉得是战后血染的泥土的颜色。这种殷红的土地,在夜幕下凝结着诡异的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关离易水还是有点距离的,所以此处“易水”是虚指,借“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典来赞美将士的壮烈情怀。“霜重鼓寒”则实写,自然环境的恶劣,战鼓都敲不响(但将士们还在英勇战斗)。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古代燕国招贤之所,借以表达主上的知遇之恩,为了这份恩情,身为太守不惜提剑杀敌为国效死。

  此作我不记得最早是在哪里见到或者是学到的了,但第一次看到它便被其中几乎绚丽的颜色所吸引。一个惨烈的战争场面诗作,用了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所以后来再看到人家评价李贺作品的“险丽”时,我首先便想到了这首五颜六色的战争作品。其场面恢宏壮丽,色调瑰丽妖冶,情怀悲壮坚毅——结句“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句很实在很朴实的话,为人在世,不论工作还是学习,都不能忘了感恩之心。臣子感念君王的知遇之恩,以死相报,令人感佩!此作虽是战争题材,而且还是正面描写了一场战事,但写得含蓄而秾艳,他是完全不用白描的,其诗作如同印象派的油画作品,第一眼看到的只有色块,极具视觉冲击力;接下来才是色块中隐藏着的人物、风景,细看来,一场战争我们能想到的诗中都写了:敌我、旗鼓、流血乃至生死……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实在是可惜。他要多活几年,会更厉害!
  顺便扯一句闲篇,李贺属马,他写的一组《马诗》也相当不错,比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小诗极富画面感,极富美感。月光如水,静静的照着那戴着“金络脑”的骏马,在秋夜的大漠里飞驰!

  中唐的诗歌在往峻险瘦寒这个方向拐了个弯之外,还分了一个叉——新乐府。新乐府,顾名思义,就是翻新了的乐府。其内容、形式仿汉时乐府诗,以叙事为主,且一反韩孟的艰深险峻,归于平实浅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白居易希望能以诗歌改良社会,作品偏重写实,通俗易懂,所谓“老妪皆解”,在当时也流传甚广,有着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元稹则是白居易的好友,他的作品受杜甫歌行体影响,直指社会阴暗面,替穷苦百姓扬声。在元白二人的积极倡导之下,诗人逐渐以关注社会为己任,“嘲风月、弄花草”渐入边缘,诗歌再次与社会百姓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这类作品我们特别熟悉的像白居易的《卖炭翁——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交待人物、职业。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形描写,抓住典型特征,准确。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铺陈一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深切同情、情在其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自然环境恶劣、仍旧铺垫。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搁现在也得有城管管他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翩翩”二字多么巧妙,讥讽之意。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瞧那德行!“向北”与“南门”合槽对缝!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还是同情!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比城管还强点,城管还要罚款呢!

  此作绝对是“脍炙人口”,诗句几乎不用任何注解,大白话一样(其实用字也是琢磨过的)。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为卖炭翁画像,为宫使画像,虽然不着一字,但我们仍旧能从字句中读出作者的情感与好恶。此作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收尾,收得干脆利落、戛然而止——没有任何的抒情与议论,就说他们把炭抢走了就完了!读者读到这里,字断了情却不会断,你会顺着他已经结束的句子继续愤慨、继续同情、继续沉思……

  还有一首我很喜欢的:《秦中吟——买花》(因为我小时候家里有本小画书,画的便是这首诗)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到这儿为一个段落,写暮春时节,贵族们重金买牡丹的场面。先写买花的人,再写花,再写花的“待遇”,亦是白描手法,似乎不着情绪,然而最后一句“迷不悟”却一把掀翻,见其真性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个“田舍翁”则是劳苦百姓的代表,在繁华似锦的牡丹花市的角落里,喟然长叹:那一丛艳丽的花,其价值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啊!

  诗不长,文字也十分浅显——但对比强烈、情感真挚饱满,虽然只有“迷不悟”三字,但作者的倾向便已昭然若揭。田舍翁的感叹很深也很沉重,这一丛花便值得上十户人家的赋税——大抵相当于现今去买个名牌小包的感觉了,反映出社会财富严重失衡,农民辛辛苦苦不够交赋税,而这些有钱人买个花却一掷千金,不公平么?已经一千多年了,一直如此啊!

  有大家分析说田舍翁的感叹是说那些买花人拿着穷苦人的赋税在挥霍,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有些太上纲上线、牵强了。白香山诗中从前到后都没有写买花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又何以见得他是拿着百姓的赋税来买花呢?或者说何以见得买花人的钱尽是剥削而来呢?只不过他比较有钱又花得不大理智罢了,比如现今的富二代。诗中老白批判的,是骄奢淫逸的腐靡风气;对贫穷百姓他寄予了同情;反映出当时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的现象,这些已经足够了。创作《秦中吟十首》的时候,大体是公元810年前后,此时白居易是个不算太低的官员(翰林、左拾遗),他这一阶段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问题、百姓疾苦的诗歌呈送给皇帝,以为进谏。可惜,虽然皇帝接受了他的部分进言,但也明确表示了对他的不满。后来有人借他的诗诽谤他而导致他贬任江州(才有了《琵琶行》),其实根子还是在这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上。
  白居易最大的贡献是他的歌行体,被后人称为“长庆体”,音韵和谐、铺排圆融婉转、长于叙事、亦诗亦歌。他的《琵琶行》和《长恨歌》为不朽之巨著,对后世歌行体的创作有着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直到今天也还看得到!所以白居易成为继李白与杜甫之后,大唐排名第三的伟大诗人!


  今天就到这儿了,还有元稹、刘禹锡的作品与老白有相近之处却又各成气象,就不一一赘述了。

  问题:请通读《琵琶行》和《长恨歌》,实在太赞了!
安得更催眉,换俗世、零星青眼。长笑归来,重将春色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2173

帖子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6794

表演奖(铜)2表演奖(铜)最佳情侣(铜)最佳情侣(铜)2舞会魅力舞者最佳写手(初)首届风云纪念章

发表于 2015-12-1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复习,苇师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1

主题

4712

帖子

3万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5497

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最佳写手(初)端午节纪念奖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亚伯阳 发表于 2015-12-16 19:43
来复习,苇师辛苦

伯阳好!呵呵,昨天晚上加班就跑了,回家就睡了,也忘了发讲义了。。。今天补上

谢谢你!
安得更催眉,换俗世、零星青眼。长笑归来,重将春色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3-29 17: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