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每期作业] 2019年3月诗班作业

查看: 2495|回复: 9

[每期作业] 2019年3月诗班作业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11

帖子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发表于 2019-3-12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期作业:
各人自选怀古题材唐人七律一首精读并写出赏析。资料随查,但力求新意。
每人限一篇,以交与太极图班长小窗为准。
作业期限:3102400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1

帖子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武庙》赏析
枫桥夜泊
《苏武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写的一首凭吊汉朝使节苏武的诗篇。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诗文: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要想读懂这首诗,我们还得重温一下苏武牧羊的典故,然后再赏析诗篇。
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再看作者,温庭筠(约812年-870年),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来看全诗译文:
面对迎接他归国的汉朝使者,苏武心情激荡,无以言表;历经数百年的苏武庙和门前高大的古树依旧巍然矗立。十九年来,南来的大雁从来没有到过塞外苦寒之地,遥远的家乡音讯皆无;日出日落,只有羊群陪伴在塞外的荒原之中。如今回到故国,面前的楼台亭阁已不复原来的甲帐;回想当年出使时,正值壮年,意气风发,而今物是人非,自己也已垂垂老矣。虽然已经封侯,荣享富贵,但派遣出使的汉武帝却已经死去,再也看不到守节回归的臣子了;想起这些,只能是面对流水空忆逝去的时光。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说句真心话,首联跳跃性这么大,有点懵。苏武刚刚激动一下,转眼就弄没了。然后就几百年后古祠高树肃穆茫然。“茫然”二字,可能是说古祠高树没有感情吧,以此反衬苏武的心情。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颔联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塞外风光。这幅风光虽然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但前一句“云边雁断胡天月”注入了个人的情感,让整个草原风光瞬间变成了黑白画面,凄冷、孤独、寂寞、无助……就连南来的鸿雁也飞不过来,真是千里迢迢啊!白天对着一群绵羊,出没在荒草中,怅望故国方向,盼着音讯传来;晚上对着塞外的冷月,抱羊取暖,忍受着饥寒,思念着亲人。白日出寒夜,新春复旧年。整整十九年,与外界隔绝,音讯不通,这是何等的执节不屈!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的答复掷地有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中华民族讲究的就是“气节”二字。雁断,说的是音讯隔绝,内外不通。一个“断”字,让人感觉到绝望。胡天,按当时说法,长城以外是匈奴、鲜卑、党项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统称胡天、塞外。而苏武牧羊的地方后来被迁到北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这匈奴也真TM的能祸害人!陇上,指垄上,也就是指草原的高冈之处。塞,指塞外,胡天之地。作者这种写法我比较喜欢,一虚一实,一情一景,寓情于景。动感的画面,融入了人的情感,更加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场景和人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不知不觉地穿越到几百年前的贝加尔湖,把自己化身为当时的苏武。我觉得这联是最好看的。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归来时,汉武帝已死,楼台依旧,物是人非,让人唏嘘不已;回想当年出使匈奴,壮志雄心,决心建一番功业,不辱使命,而今年华不再,老态龙钟。䪨华争得留人驻、已是萧萧去。先写归来物是人非,再追忆当年情景,利用倒叙的手法形成对比,如同钱塘江老盐仓处的回头潮一样,撞击猛烈,形成强烈的震憾效果。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衣冠和佩剑。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苏武回来时,按旧历算,是六十虚岁,在当时也应该算老年人了。《瀛奎律髓》评语,“甲帐丁年甚工亦近义山体”也就是说,这联很接近李商隐的文体,尤其是“甲帐、丁年”形成借对。李商隐有诗“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对。此句的“丁”本意指壮年,但借天干顺序,与“甲”相对。还如杜甫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此外的“寻常”本指平常,但借意数字与“七十”对仗。这就是对联中的“借对”。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归来虽然被封了关内侯,但汉武帝已死,只能对着流水怀念逝去的时光。茂陵:汉武帝陵。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关内侯,食邑三百户。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我个人认为,“哭”是本诗所要表达的主题。通过“哭逝川”,不光是借苏武怀念过去的时光,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大唐盛世的怀念,同时也是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不满。通过分析,这首诗很可能写于公元848年至公元850年之间。此时正值“大中政治”之后,唐宣宗反会昌政治,把李德裕罢相。于大中元年三月下诏“应会昌五年所废寺,有僧能营葺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通鉴对此评曰:“是时君、相务反会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复其旧。”从此晚唐政治经济进一步衰弱,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边患不断,讨伐不力,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这时温庭筠就写过《题李相公敕赐锦屏风》:“丰沛曾为社稷臣,赐书名画墨犹新。几人同保山河誓,犹自栖栖九陌尘。”为李德裕被贬鸣不平。
看百度说,温庭筠写此诗是为了表彰苏武的民族气节,歌颂其忠贞不屈,心向故国,为了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是时代的需要。通过了解温庭筠的一生,发现他就是一介书生,生活只求温饱,没有政治野心和远大的抱国志向。他的思想境界是很单纯的,只有“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不过说说而已。他在22岁之前,因为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的帮助,生活相对安逸。但之后狎妓醉酒屡试不第,而且因为替考惹上官司,生活相当不顺,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他对现状很不满,继而怀念盛世的大唐,或者说会昌时的大唐,也包括以前安逸的生活,所以他借苏武“哭逝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来我以为,温庭筠的花间词写得那么惊艳,而且出身相门之后,一定是浊世佳公子,可事实让人大跌眼镜。《旧唐书·温庭筠传》:“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恻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裴度子或侄)、令狐滈(令狐绹子)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有点玩物丧志了,着实可惜。
“然恃才不羁,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又好讥刺权贵,取憎于时;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终生潦倒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客于江陵。”这是对温庭筠的盖棺定论。
在学习温庭筠《苏武庙》这首怀古凭吊之作过程中,查阅了很多网上资料,诸多历史典故和名词解释也多仰赖百度,但值得欣慰的是,主要观点还是自己的。不管观点对错与否,但通过这次学习,自己又积累了很多知识,这是最大的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1

帖子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贫乐作业:
七律《黄鹤楼》感怀
   
一首奇诗压盛唐,鹤楼趁韵远飞扬。
汉阳蔽隐归元寺,芳草昭彰志士肠。
千古名城云淡淡,两江舟楫水茫茫。
而今再忆崔卿笔,满腹情怀举酒觞。

附: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香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归元寺:该寺座落在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是清代建筑。寺中的五百罗汉是佛教的少有特色。
【赏析】起句以泰山压顶之势肯定了崔诗的艺术成就。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见到此诗便敛手不作,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才子传》)后世诗人和诗论家遂交口称赞。甚至说李白的《凤凰台》都是效仿崔诗而作。当然,这样的文墨官司是无法考证的。但说此诗“擅千古之奇”亦毫无夸张。第二句顺势承接,写出鹤楼借诗人笔墨而名扬海外。整个首联写出了“诗人得江山之助,江山倚诗人扬名”的相互关系。在颔联中,作者倚“汉阳”、“芳草”这样的意象与原作进行了今夕对比,赞扬了历史的变化和地址的变迁,在诗中起到烘托作用。颈联不仅是写景,而是站在全诗的高度进一步勾勒出江城的白云和绿水,表现了黄鹤的故乡风貌。尾联以“再忆”二字进行怀古,不仅追忆崔颢,更是以诗人的情怀注入杯中。这样的结尾着墨不多,寓意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1

帖子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边沙外:
怀古诗赏析作业: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这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首诗是这组诗中的第四首。以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但对于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并抒发了无限感慨。
首联“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蜀主指的是汉中王刘备,在其称帝后借为关羽报仇之名出兵东吴,兵败后驻军于奉节城,并于城中建起永安宫,于第二年也因恼恨交加一病而终,死在永安宫。联中虽用了“幸”与“崩”字来尊刘备以汉室正宗皇帝,但又落一“窥”字,暗示发动这场战争之不正道,最终把复汉大业的气数也输掉了。
次联“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承首联之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着笔于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早已湮灭在荒郊野寺之中。以“翠华”“玉殿”之堂皇,对“空山”“野寺”之苍凉,用笔尤其峭丽、醒眼!难怪前人有此一评:“只一句中,上下忽变,真是异样笔墨!”
此联借刘备这段历史,感慨战争已经过去,暗指战争只会留下废墟,战争只会给老百姓带来苦难。
三联“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诗人把目光从历史拉回眼前,僻静的古庙里生长的杉树与松树上面,都快成了鹤鸟栖居的家了,极言其少人到来。只是到了时节的时候才有当地的村民前来走动。这样的前来也是别有缘故的而引起下联。
其“巢”“走”二字,前人评说二字法高,而“走”字尤似出意。我以为“巢”应作聚集解,方可与“走”作对,其意更甚,更能体现出庙之荒凉来(如没有武侯祠在邻近的话)。
尾联“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经过前面三联的层层铺垫、推进,到尾联终于将此诗的主旨推出,原来武侯才是主角呢。如果没有武侯此诗足可以不写了。皆因有武侯祠在邻近,先主庙才有村人顺带而来一同祭祀。人们对武侯的尊祟胜过先主刘备,现实中也应如是。
此联估不论老杜是不是反封建的先驱,单从“一体君臣”来看,就已经有违“上下尊卑,君臣有别”当时的道德观念了。老杜之所以这么写,目的就是要突出武侯而淡化昭烈帝,淡化刘备这一事件与人物形象(这一点正是我以下要提出来的观点)。
这首诗在艺术描写上与同组的几首是有所不同的。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按普遍的认为,此诗咏怀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称颂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诗人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然而,并不仅仅如此。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史诗”,其人必有一腔体察民情体恤民心的情怀。关于战争,相信老杜是反对的,是厌恶的,从他的《三吏》、《三别》中也能看得到。老百姓对战争也是厌恶和反对的。从这一角度来审视这首诗。
前两联写刘备发动了战争,而且是这场战争中的失败者。不论胜利还是失败,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留下废墟。后两联写战争结束,只有战争结束了才会“巢水鹤”,“走村翁”,“祭祀同”,人们才会过上和平安乐的日子。
这正是老杜写此诗的另一宗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1

帖子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挥手袖底风作业:
英雄:可以被打败,从未被打倒
——杜甫《蜀相》的三重境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圣杜甫这首千古名作《蜀相》字、词、句、篇的精妙绝伦已有诸多赏析文章评述自不待我赘言。这里笔者不妨从诗的整体进行把握赏析,探寻它写出的三重境界。
首先是崇拜智慧英雄的世俗人生境界。每个民族都有英雄崇拜情结。我们也不例外。诗人一上来就设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急迫,以及到了祠堂前的惆怅跃然纸上。杜甫写《蜀相》时,诸葛已逝五百余年,祠堂前柏木已成拱、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婉转。一“自”一“空”字,诗人无不在诉说对当年那个智慧化身的丞相的崇拜和思念。加之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更让人唏嘘感慨。这也是每个人读此诗时的第一感受。就是现在,蜀地之民茶余饭后尚不离诸葛孔明智慧故事。诗人在此表达出了普通世人对英雄的崇敬、景仰、怜惜。描写的这一境界也能唤起大众崇拜英雄的普遍情感。文艺批评认为只有大众的、民族的才具有审美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读《蜀相》就会触动我们民族埋藏在心底的英雄情结。此诗即最佳注脚。我有幸住家离武侯祠不远,那里四季香火旺盛,每每经过祠堂,和诗人一样必然追忆起诸葛孔明,从心里赞叹这位英雄。这就是此诗渲染出的世俗人生境界。
其次是歌颂文治武功的经时济世境界。在历史上能成为被歌颂的英雄流芳千古要具有两个条件,即道义上的正确和国家民族事业上的伟绩。诸葛亮二者兼有:选择了代表汉室正统、中山靖王之后刘备作为辅佐对象,同时在时局危难之下助开蜀汉之国并一心克复中原。可以说诸葛亮是智慧、忠勇、正义的化身。诗人在此刻画丰满了这一形象。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颂诸葛亮为酬三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出了他胸中有天下的智,光复汉室的忠,独撑时艰的勇。隆中妙对,可以说诸葛已经为蜀国发展作好了顶层设计,虽路途曲折,但终究实现目标。后又接受先主托孤,辅佐后主治蜀。虽有先主“可取而代之”遗言,却始终忠诚无二,日月可鉴。下句:出师未捷身先死。更道出诸葛一生为兴复汉室所做的努力,鞠躬尽瘁的形象栩栩如生,感人肺腑。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仔细分析杜甫好像在写历史,其实他在写他所处之时代。这首诗作于公元760年左右,其时安史之乱未平,中原板荡,帝国危亡。诗人在此赞叹诸葛,其实是呼唤象诸葛一样智慧忠勇之人挺身而出,挽狂澜于即倒,再造大唐辉煌。世人对其托古喻今之心洞若观火。这一境界,诗人把英雄经时济世的文治武功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佩之心油然而生。
第三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生命哲学境界。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杜甫在这里写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疑是一出“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正由于是悲剧,故让人深刻。如若是一般的悲剧还则罢了。以诸葛亮的智慧,从一出山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悲剧,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全力以赴。这才是最深刻的悲剧。我们看,如若选择强者辅佐他应该选曹操;如若选择据险偏安应该选东吴;再者他还可以选择继续在卧龙岗上当庐逍遥春睡。可他都没有选,却选择了最为凶险的出山、辅佐一穷二白最弱小的刘备。开立新国就已经困难重重,克复中原、凭蜀汉之力无异于痴人说梦。可是诸葛丞相却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屡败屡战。明知不能成功却依旧初心不改!这就是人类哲学意义上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什么知其不可还要为之?因为他努力的方向代表着正义!因为他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好比人类知道太阳系终将灭亡,所以不断研究如何与时光搏斗、冲出宇宙。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他一生中完成这个任务,但是研究者代代无穷。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才是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杜甫讴歌诸葛,就是对人类追求正义、不怕牺牲、奋斗不息的哲学思考。
康德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我们震撼,一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内心崇高的道德。诸葛亮即是具有崇高道德正能量的人。正因为这点,前世今人读《蜀相》无不震撼,无不有“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悲剧感。英雄毕其一生,终究是被打败了,但他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被打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1

帖子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心作业:
秣陵怀古   唐 李群玉

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
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
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
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


李群玉(808~862)唐代澧洲人。《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
     我选这首来赏析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喜欢,初读感觉朗朗上口(且没有生僻字,生僻典,省了很多脑细胞和查阅手续)


金陵,这个据说有着帝王气的古都,自古以来一直被文人墨客吟诵着,估计从山水树木到花鸟虫鱼,几乎没有遗漏啥了吧?虽然不能说人人都在拾人牙慧,但感觉也真没有几个可以出新的啊?这首也不例外,无非是从时代变迁物是人非来入手。从吴宫的衰落忆起六代繁华,可那繁华就像风吹烛灭一样消尽……什麽龙虎势,帝王气都成了过往云烟!凤凰台在也不见凤凰归来,比起昔年“凤凰台上凤凰游”之神句来,现在有几人能及呢?年代变迁,时光斗转,草木更叠,坟墓错落,夕阳闪烁……真是一派苍凉之境啊!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其中回忆兴亡,感慨万千,情怀不得不发,所以有此作吧。


整首诗格调沧凉,有一种无可奈何之叹,但不落魄。读者解析后,会有一种怀古惜今之情油然而生。网罗景物虽多,但不杂乱对仗工整,情感丰满,是一首有血有肉的佳作!
     作为今人我其实不敢妄加评论,但作业要求顾不得许多ÿ说„゚话多也不是为了凑足八百字,实在能力有限,学海无涯的……
    老师说我们可以穿越,以古人身份考量古人所思、所做,我想就算我穿越到了那个时代,那个时空,那个地点,化身成李群玉,估计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因为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况且需要天分,经历等等先天和后天因素的……
     回过头来翻翻李群玉的资料,创作背景没找到,倒是查到一些李群玉不追逐官利之说。所以我觉得能写出这样丽而不艳,健而不钢的作品的人,应该是深谙中庸之道的吧(水满则溢  月圆则缺)想必李群玉就是个豁达、看透,超脱之人。我要学习的是他的情怀,掌握其手法,希望n年后,可以通点皮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1

帖子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岩羽作业:
七律金陵懷古          唐彥謙
碧樹涼生宿雨收,荷花荷葉滿汀洲。
登高有酒渾忘醉,慨古無言獨倚樓。
宮殿六朝遺古跡,衣冠千古漫荒丘。
太平時節殊風景,山自青青水自流。
  唐彦谦(?--893) 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唐代并州晋阳(今太原市)人。有京考十余年不中之记载,然咸通二年(861)进士后,又逢黄巢起义席卷大唐半壁江山,战火祸及六年有余。唐彦谦被藩镇将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重用,官至节度副史、晋、绛二州刺史,刺史是什么?据查是四品大员,相当于现在的地委书记或中央特派巡察大员?后又因
王重荣而被贬,数年后东山再起。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据载诗人才高负气,以博学多艺闻名乡里。《旧唐书·唐彦谦传》曰“尤能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杨亿称其“为诗纂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代表作有《采桑女》和《宿田家》。  不过倒觉得他的《七绝春草》真心不错---“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旧唐书有记“少时师温庭筠”,也有说师从李商隐,但从有限可收集资料里,缺鲜见唐与温李的诗词互动唱和。或许曾面授或许私淑,不得而知。
    另外,诗人一生几乎活动在北方一带,故而何时到南京何时写下此诗?无从查证。不过我们可以从诗里读出一二。
   “碧樹涼生宿雨收,荷花荷葉滿汀洲。”---起联不动声色地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是在盛夏的夜雨之后,绿荫习习凉意,诗人放眼望去,灼灼盛开的荷花漫过水洲,青翠如洗的荷叶摇曳生姿,荷香阵阵扑面而来。  起联写得好,动静有致,富有诗情画意之美,并为下联的承接埋下伏笔。人们不禁要问,诗人是在江边看到的如此美景吗?
“登高有酒渾忘醉,慨古無言獨倚樓。”---承联说道诗人是在“登高”之处望到,结合题目,我们自然能意会到,此时的诗人在城楼眺望之际,即使饮酒也无醉意,即使倚楼也在无语独叹。“独”字下得好!或许诗人一定不是独登楼独饮酒,却独独是暗自神伤、情绪慨然。由景到情,由外到内,章法上有条不紊,逐字深入,可谓句句精心。
  为什么会“慨古無言獨倚樓”呢?令读者不自觉遐思起来,同时又起到了过渡照应的作用。
   另外,此联对仗工稳、清切,以“有酒”与“无言”、“浑忘醉”与“独倚楼”相对比、反衬,从而造成内外的强烈反差,益发衬托出“慨古”之意。
“宮殿六朝遺古跡,衣冠千古漫荒丘。”---转联道出真意,在这荷花盛开的金陵,登高忘醉、独自凭栏的原因则是金陵六朝兴衰之种种---六朝宫殿今何在?残遗的古迹斑驳零星,而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们早已孤坟野外。诗人感受到的是曾经的繁荣、朝代的更叠、人事的兴衰,往事如烟。
  六朝,指三国的吴、东晋和南朝的 、齐 、梁 、陈 相继建都建康 ( 即金陵),史称为六朝。
  此联承转得当,即道出了金陵怀古之题旨,又为尾联做了宕开的铺垫。
“太平時節殊風景,山自青青水自流。”---尾联顺势把目光与思绪转向当下,说这太平之日就是殊胜风景,山,依循大自然的四季规律,自然而然地青郁苍翠;水,从西向东不息昼夜,滚滚而去。
结句寄寓着人生的深思与况味,不仅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也是对生命惆怅的一种排遣。读之,有种淡淡伤感情调,会在心中挥之不去。
  诗人之所以说“太平時節殊風景”,大概因为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已经从鼎盛走向衰落,诗人经历了黄巢战乱的数年动荡,经历了人生仕途的起起伏伏,经历了宦官乱权与诸侯割据的社会乱象。因此有安稳太平的社会局面,有十里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得之大不易。“殊”下得有深意。
  尾联以景句而结,结得蕴籍耐味,言尽而意未尽。其妙可品而不可多言。
    登高望远、托古喻今,表达了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慨,也寄寓了人生况味的感慨。该诗秉承诗人一贯的淳雅诗风,清通且酝藉。首尾相环,主旨明确,逻辑上章法上安排得恰到好处,结句如自然天成。
  让人不得不说的是,作者在辉煌的唐诗地位中并不显耀,但他这首七律八句中,曾被人引用或化用的就有4句之多:“荷花荷葉滿汀”、“慨古無言獨倚樓”、“衣冠千古漫荒丘”、“山自青青水自流”。其中最为称道的“山自青青水自流”,曾被宋、明、清乃至当代人直接引用或化用数次。十分遗憾,均未能出其右。
  在浩瀚的诗海里,能留下一句百代名诗,呵呵,也够牛的。
     不过深读之后,也似有不妥之处:1,该诗中出现三处“古”,尤其第三联“宮殿六朝遺古跡,衣冠千古漫荒丘”,似应避免。比如用旧迹代替“古迹”,或者“千古”可用千载、百代或者一夕替换?2、还是这联,明显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化用不是不可以,但应该比之更好才好。可惜
“宮殿六朝遺古跡,衣冠千古漫荒丘”平铺直叙了,没出彩。虽然“宫殿”对“衣冠”等单独看,对仗都很工,但在这里“宫殿六朝”写得太实,显得有些生硬,不如李白以景喻事写得美。  这是否说明,诗作不仅要有熟练技法、深厚学养,还得有高超境界与眼光,才能推陈出新,别树一格。
  
  由于网上找不到任何有关该诗评析的参考资料,只能自己尝试着赏评,不妥之处一定不少,敬请老师和学友们
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1

帖子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未:
赏析杜甫诗作: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首先,我们看看杜甫简单的的个人简历: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i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 我们的这篇《蜀相》便写于此时。
      
接着,我们再做个字词注解:
垂:流传。宇宙:兼指天下古今。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纡:屈,指不得施展。筹策:谋略。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伊吕:指伊尹、吕尚。萧曹:指萧何、曹参。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其母居于伊水之上,故以伊为姓,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今河南杞县)人。为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
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一一《毛泽东早期文稿》
  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1]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下面是后世对萧何曹参的评价
《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
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谨守管籥,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曲裔,盛矣哉!
运:运数。祚:帝位。复:恢复,挽回。志决:志向坚定。身歼:身死。
接着我们逐句释义: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割据纡(yū)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运移汉祚(zuò)终难复,志决身歼(jiān)军务劳。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诸葛亮(181-234108日),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然而,历史上对诸葛亮的评价屡有微暇:①伊尹②萧曹
张辅乐葛优劣论,孔明将与伊、吕争俦,岂与乐毅为伍
崔浩典论云:诸葛亮不能与萧、曹匹亚
众所周知,夷陵之战,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让蜀大败于吴,从此走向下坡路,此时,诸葛亮无所作为,待命守城,只能叹若法正在世,定能制主东上,势不倾危矣。法正以公义相取,而亮每奇智术。
另一决定性的战役,荆州之战,亦是诸葛亮拜关羽为守将,大意而失之,可见诸葛用人失查。
     孔明死后,部下争帅印,叛的叛,争的争,死的死导致蜀中大将几无人可用,极大的加速汉的灭亡不能不说其军事统领在格局与部署上的失败。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这就是三国志比较客观的评价啊,尽管陈寿对于诸葛亮,还是很推崇的。
     由此可见,人没完人,而在杜甫的笔下,诸葛亮已经完美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其在世之长短,子美并非不知也,何故如此?
     从前面的简历可看出,此时诗人应处于人生的第四个阶段,历经了读书漫游,困居京城,历经战乱之后,旅居成都,在成都度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之后的作品,此时,家国破碎,河山待整,杜甫之前目睹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即便自身暂且安稳,亦难浇心头孤愤,空有一身报国之志,却不被朝廷重用,几经贬斥,此时,作者内心,多么想如诸葛孔明一样,展宏图,抒大志,外救黎民于水火,内感朝庭之盛恩,成为辅佐之宗臣,彪柄千秋,仗剑疆场,励精图治,躹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可以想见,乱世之时,杜甫感受之切肤,尊崇之深切,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小节隐大节,以期仿效诸葛孔明的忠臣大义,爱民如子,且以匡扶时世为己责,以拯救元元为立身之本的决心与气魄。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由此可感受到作者一腔热血,化作文字,喷薄而出,奔涌倾泄,直至笔尽而意未尽也,最末句的最强音,如生命中的鼓点,强劲而激越,音虽止而于胸中连绵不绝,以至于才有后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千古绝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1

帖子

5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图作业:
【金陵懷古(宋·王安石)】赏析
说起怀古诗,我首先想起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对初学诗词的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次作业,我特地选择了王安石的七律《金陵怀古》,就是想再领略一下这位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的文采。先看原文:
金陵懷古(宋·王安石)
六代豪華空處所,金陵王氣黯然收。
煙濃草遠望不盡,物換星移度幾秋。
至竟江山誰是主,却因歌舞破除休。
我來不見當時事,上盡重城更上樓。
注释:
1、至竟  拼音:zhì jìng
.副词。犹究竟。 唐 杜牧 《题桃花夫人庙》诗:“至竟 息 忘缘底事?可怜 金谷 堕楼人!” 唐 罗隐 《钱塘江潮》诗:“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赬鲤问 阳侯 。”
2、重城  拼音:chóng chéng
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也指城墙。 唐 于邺 《扬州梦记》:“ 牧 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 扬州 ,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娼楼之上,常有絳纱灯万数,辉罗燿列空中。” 宋 王安石 《示元度》诗:“思君携手安能得,上尽重城更上楼。”
这首七律明白如话,无需太多注释。我在网上也没有搜到任何有关的信息,连写作年代都无从查到。其内容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异曲同工。所以认为其写作背景应该大致相同。本次赏析仅从写作手法入手。
赏析:
六代豪華空處所,金陵王氣黯然收。——首联的切入点是从古迹入手,作者面对曾经作为六个王朝都城的金陵,如今物是人非,“金陵王氣黯然收。”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无踪了,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首联点题。
煙濃草遠望不盡,物換星移度幾秋。——颔联承上“豪华空处所”之所见,是写景的笔墨,“煙濃草遠望不盡”一片荒凉景象,“物換星移度幾秋表现了这里曾经的繁荣、朝代的更叠。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至竟江山誰是主,却因歌舞破除休。——颈联的笔墨转入议事。诗人目睹眼前景色,不禁发出"至竟江山谁是主"的疑问与感慨。“却因歌舞破除休”与“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异曲同工,意在总结亡国的教训,抨击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
我來不見當時事,上盡重城更上樓。——尾联两句,乃是综合全篇之意。说自己今日登临已经不见六代豪华的景象了,作者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诗人的心情非常惆怅悲伤,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表现的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上尽”,还要“更上”,只能空自嗟叹昔日的盛衰荣辱。这与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
纵观全篇,布局合理,主旨明确,章法上安排得恰到好处。但是, 通过逐字逐句赏析发现有些句子似曾相识,经查询得知原来这首《金陵怀古》是一首集句诗。所谓的集句诗,又叫集锦诗,是从现成的诗篇里,分别选取现成的诗句,再别出心裁地组合而成一首。王安石这首诗就是准确地用他人之言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
这里所用的八句诗,各自都有出处,如果不知,根本就看不出来这首小词竟是一袭“百衲之衣”,集句的最高境界就是如出己口,看不出拼凑痕迹,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腹有万卷诗书,其次还得有巧妙的才思与应用能力。但是集句诗也难免因某些词句受原作的约束不是太完美,例如颔联“煙濃草遠望不盡,物換星移度幾秋”中“浓”“逺”是形容词,与动词“换”“移”对仗就不太严谨。颈联中“誰是主”与“破除休”对仗也有失工稳。但是在唐宋那些年代,不像现在能随时上网查询所需的信息,能像王安石等先贤那样腹有诗书已经很不简单了。通过这次学习王安石的集句诗,我还顺便学习了所集句的几首原作,非常开心。附录如下:
曹组(宋) 赏心亭
白鹭洲边芦叶黄,石头城下水茫茫。
江山不管事兴废,今古坐令人感伤。
六代豪华空处所,千秋城阙委荒凉。
空余眼外无穷景,助我凭栏到夕阳。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唐)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郑谷  石 城
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
江人依旧棹舴艋,江岸还飞双鸳鸯。
帆去帆来风浩渺,花开花落春悲凉。
烟浓草远望不尽,千古汉阳闲夕阳。
《滕王阁序》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题横江馆
作者:杜牧 (唐)
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
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
上元怀古  李山甫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不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石城秋。
夕阳楼
作者:李商隐 (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1

主题

4712

帖子

3万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5497

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最佳写手(初)端午节纪念奖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3-23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图 发表于 2019-3-12 23:04
清贫乐作业:七律《黄鹤楼》感怀
   
一首奇诗压盛唐,鹤楼趁韵远飞扬。

他这个作业似乎跑偏了吧。。。怎么自己写了首诗自己写赏析来了。。。
安得更催眉,换俗世、零星青眼。长笑归来,重将春色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0 17: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