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1|回复: 2

孝 治 天 下 (之一)----《孝经》札记

[复制链接]

34

主题

192

帖子

12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2
发表于 2016-5-1 1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    治    天   下
                ----《孝经》札记
        董葛

《孝经》,顾名思义是一部专论孝道的经文,但细读深思,实质上它是一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专著。在不足二千的经文中,“治”字出现了十多次,且绝大多数章节,表面在讲“事于亲”,实际是讲“事于君”; 表面在讲“齐家”, 实际是讲“治国 ”。“孝治”作为宗旨贯穿于全部经文。
经文起始,孔子在阐明“孝”的概念时,就开门见山提出了“孝治天下”的论点。

    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孔子问他的学生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意思是问曾子,‘先帝有一种崇高之德,至妙之道,用其治理天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大家皆相亲相敬,国泰民安,和谐无怨。你知道是什么吗?’

当曾子回复自己不知晓时,孔子教导:「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 上述的至德要道,即为孝道。这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教化的出发点。由此,将孝道定义为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根本道德。

    孔子在明确提出孝治天下的论点后,不惜笔墨,分别在「开宗明义」、「孝治」、「圣治」、「广要道」 、「广至德」 、「事君」等十三章篇幅进行了阐述论证,其余的五章也无不涉及忠君治国。
一、至德要道

    先王是如何以孝治天下? 何为先王治理天下的“至德”?何为先王治理天下的“要道”? 孔子在「孝治」、「广要道」、「广至德」三章中,分别专题作了论述。

    在「孝治」章中,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西周当时拥有八百诸侯(史书记载实际上大小有一千七百多家),无不国泰民安。圣明的先王是如何以孝道治理天下?孔子在此高度归纳了三条:一是不论国之大小,天子对其使臣都能待之以礼,对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更是以礼相待。天子这样以礼敬对待天下人,自然就得到天下人的礼敬,得到各国诸侯的爱戴和拥护。二是作为一国之君的诸侯,治国时不仅能以孝敬之心对待自己的子民,而且更是关爱鳏夫和寡妇这样的弱势群体。所以百姓们就拥护国君,社稷自然长远。三是治理采邑的卿大夫,象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女一样爱护着奴婢僮仆,不使他们失望,大家都能愉快生活。正因为这样,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天子还是诸侯,无论官吏还是百姓,无论家主还是臣妾,上下都将行孝作为道德的根本,全民将孝敬作为行为准则,大家都互相恭敬,互相爱护,互相照顾,故父母在世的时候,都能幸福安乐,父母去世后,灵魂尚能安享祭奠。普天之下,必然风调雨顺,和谐太平。

    为进一步论述为什么要把孝道作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又如何有效地倡导和推行孝道,并在执政的具体实践中收到成效。

    在「广至德」章中,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认为,倡导孝道最为有效的做法是,执政者首先为天下人做好表率。教人行孝道,首先大小官员人人都象孝敬自己父母一样孝敬天下所有为人之父母,让天下的父母都得到孝敬。教人行悌道,首先大小官员人人都象恭敬自己兄长一样恭敬天下所有为人之兄长,让天下的兄长都受到恭敬。教人行臣道,首先大小官员人人都象尊重自己上司一样尊重天下所有为人之上司,让天下的上司都受到尊重。因为每位官员都能如此谦卑、恭敬,对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平易近人,老百姓则自然就会把你当成父母官。要达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非孝道莫属。

    在「广要道」章中,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在此章,孔子提出了“四莫”,作为孝治天下的实施大纲。即:教人们相亲相爱,非孝道莫属;教人们恭敬和顺,非悌道莫属;社会要移风易俗,非乐教莫属(这里的“乐教”,应理解为现代的传媒舆论 );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非礼法莫属。可以说,这里的“孝道”、“悌道”、“乐教”、“礼法”,涵盖了整个社会政治生活。针对“礼”,孔子进而阐明,所谓“礼”,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因此,尊敬他人的父母,其子就会高兴;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就会高兴;尊敬他人的君王,其臣就会高兴。虽然只尊敬了一人,但事半功倍,千千万万的人会感到高兴。孔子认定,这就是把孝道作为“要道”的充足理由。

    为进一步论证“孝治天下”,在「三才」章孔子讲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也就是说,孝之所以为至高德行,是因为孝是人民道德的根本,是人民品行的首要,如天地常规,天经地义,顺乎民情。先王正是遵循了天地之德,顺从了人心所向,将孝道作为全民的价值趋向,作为社会自下而上的统治手段,国君以孝治国理政,民臣以孝修身齐家,则自然「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不需严肃的教育,不需严厉的统治,就达到了天下大治,社会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92

主题

414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26
发表于 2017-10-8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事孝为先,华人传统。劝世孝悌,大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2

主题

414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26
发表于 2017-10-8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受益,支持讲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19 20: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