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41|回复: 0

《一苇读诗词》第十九讲:东坡盖世

[复制链接]

441

主题

4712

帖子

3万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5497

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最佳写手(初)端午节纪念奖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3-2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一讲咱们说了柳永三变,他扩展的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拉长了词的篇幅,但他并没有真正提升词的格调,也就无法提升词的文学地位——词,在这个时候还是“诗之余”,是低诗一等的,是佐酒行乐用的,出自文人之手,唱自优倡之口,终难登大雅之堂。直到一位天仙,转而为人的仙人,以他纵横之才,跳脱之笔,洒脱之性,登高而歌,仰天而啸,豪迈的男儿气,磊落的文人气,入世之情,出世之心,给了词新的生命!是他解开了词的束缚,是他让词拥有了与诗一样的地位,是他让词可以如此美妙,如此动人——苏东坡,这位“天仙化人”(清程洪语)的词家,以盖世之才,谱就词坛新华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他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文学大家,各有所长。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享年64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数得着的散文家;他的诗是大宋诗坛的一面旗帜;他的词独树一帜高迈超群;他的书法为北宋翘楚;他有独特的政治见解;他知佛明道;他能吃会玩。。。东坡,真的太盖了!
  东坡作为“豪放派”的开创者和先行者,大家常常会把他的作品简单的划归“豪放词”一路。其实东坡的词不仅是豪放,首先应该说是大气。这种大气源自旷达的心胸、丰富的学养,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无其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常说的是,思维的高度决定你创作的高度。思想没达到这个高度,词非得往这么高了写,基本是要倒塌的!说到老苏的大气,大家往往会提到小辛的豪放。是的,小辛是真的豪,但他的豪气没有东坡的清逸,更没有东坡的狂放。所以人家说起小辛之词与东坡相比,大体相当于黄庭坚的诗与东坡诗的差距吧。
  其实东坡词的另一个特点是“挟海上风涛之气”(黄庭坚评语),这句我想不出来如何总结成一个词,但我们能理解。它自然而成,飘荡无形,无形之中却又有惊天之力,汹涌澎湃之间,偶尔又出幽咽之声。。。这个评语也是十分的厉害啊!东坡词中确实有些作品能给人这种感受,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作品,这些作品才是东坡词真正的第一流水平,真正的上乘之作。他早期的作品徒有豪放之气而缺乏这种自然、流畅、厚重又带着点悲怆的气质,而黄州之后,老苏的作品仙气侧漏,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老苏的词还有一点很特别的,就是如老杜的诗,没什么不能入词的事儿,没什么不能入词的情,这个很厉害!而且他写什么都显得浑不着力,似乎很轻松,这也是才大气粗吧!
  当然,东坡作品中有大量的出律之处(可是人家是大家,出律了照样是佳作而且凡出律处差不多皆自成一体)是他饱受诟病的地方,这也是评论家说老苏作品“粗”的原因——但这些批评家又被别人批评是捡了芝麻丢西瓜,东坡之美便在其不以格律所拘的狂放之处,所谓的一肚皮不合时宜吧!
  东坡词中佳作实在太多,我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挑选几首与大家共同品味东坡的悲喜人生。
    《南乡子——送述古》(甲寅年1074,37周岁)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此作作于甲寅年七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追到临平送别好友陈襄,临别之际作于舟中。上片写眼前实景,简单而空旷,人一走,只有城垣,乱七八糟的山横在那里。视线的焦点在于临平山上的那座小塔,亭亭而立,塔立如人,迎客来又送客走,以塔喻己,由眼前轻轻勾连了“西来”之情景,时空瞬间成倍增大,至此已是两层笔意。下片则是假想二人分别之后,晚风清凉,睡不着觉。冷雨孤舟,荧荧的不仅是残灯,还有诗人的泪水。这情感再深入一层,由眼前设想以后,由眼前之别想到孤单之痛,这还没完,最后一句再进一步:秋雨晴时泪不晴!以连绵秋雨比喻眼泪之多,而眼泪,比秋雨还要多——便有了“行人更在春山外”之意。小小一首送别词便由这四层构架而起,没有什么典没有什么难懂的,有的,只是迎客西来送客行的那一脉深情。
  1074年秋天苏轼调任密州,开始了豪放词的创作。目前公认的第一首“豪放派”作品在此出炉:
    《江城子——密州出猎》(甲寅年1074,37周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作利用词谱韵脚稠密的特点,大量用三字短句,一句一顿,一句一景,语气急促,节奏紧密(这一句式特别与另外一首同期《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格外明显,后者则是长句,三字短句只是语气上的停顿,语意未停;而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语意上的停顿),如铿锵鼓点般,极具现场感,哗然而出,席卷心耳。
  此作除了句式特点,用典亦为特色,老苏不是喜欢用典的人,但这首作品里用了“孙郎”“何日遣冯唐”这两个典。“孙郎是指孙权,他曾经亲自射虎,是少年英雄的代表。其实这时的老苏不过37周岁,算他月份大,也就接近38岁,虽然自称老夫,其实他并不老,盛壮之年,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下片问“何日遣冯唐”用的是魏尚被贬云中,后被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回之事,内里的意思是以魏尚自比,期待着能被皇帝重新重用,回到政治中心,实现自己报国志向。要说一下的是,古代文人,除了个别的“隐士”之外,大部分都怀着浓重的报国报君情怀,时代使然。
  另外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人解释为东坡希望扫平西夏(等西北民族),建立军功,我觉得牵强太过了。作为北宋中期的文人,老苏似乎没有军功的可能,何况北宋是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他应该也没这个打算。所以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能力和雄心。同时对照上片结句“亲射虎,看孙郎”来看,结合“鬓微霜,又何妨”来看,其实他想说:我还年轻,我很强!我要做大事!
可惜,他的想法全部落空,可怜的东坡此后的人生不是走回京城,而是走向越来越远的地方,他的词作,也走向越来越高明之处。
  密州,东坡亮起了“豪放”的大旗,但其实,他真正纯豪放的作品,也并不是很多,豪放之余,总是带着文人敏锐纤细的感受,和淡淡的忧伤。此间他的名作《水调歌头——中秋》问世:
    《水调歌头》(丙辰年,1076年,39周岁)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作品,我认为是老苏从豪放往平淡转型之作,或者说是把心灵的波涛从表里往内在转换的过程。这首作品最精华的思想在于看到“此事古难全”,看到人生的不完美却依然淡定面对、自我开解,这种思想对我本人有着深深的影响。此作我专门写过单篇,请看这里:http://knospe77.blog.163.com/blog/static/4893636720134121146356/
  次年苏轼改知徐州,两年后的戊午年(1078年),东坡另一首名作《永遇乐》问世。
    《永遇乐》(戊午年,1078年,41周岁)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我格外喜欢此作不仅仅是因为它与我的家乡徐州相关,不仅仅因为我自小在燕子楼边上长大,上的是燕子楼小学,也不仅仅是因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这样的名句。这首词,我最喜欢的,是上片结句那种感觉。寂寞的小园,寂静的深夜,一片树叶掉下来的声音都铿然惊梦。醒来重寻梦境,茫茫然,是耶非耶?这两句写得那样美,甚至有几分幽然,却又如此惊心动魄。这是我最爱东坡之处!
  当然,上片对小园夜景的描写可谓美丽而独特,下片“燕子楼空”的怀古写法,空旷灵动,亦绝非俗笔可拟,但是我,就是喜欢“紞如三鼓”那句,那个茫然寻梦的东坡,何尝不是如今天天寻梦的我?

  此作的次年,老苏因诗下狱,著名的“乌台诗案”因为有他而变得十分精彩!然后便由御史台去了黄州,作个团练副使,记得听谁说过,大体相当于人武部副部长之类小官,还要让人看着他,别跑了。黄州时期,是老苏创作的高峰,他在这里正式成了“东坡居士”,然后东坡居士的顶尖作品也尽出于此。我最喜欢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东坡夜饮醒复醉》、《念奴娇——大江东去》、《洞仙歌——冰肌玉骨》、《满庭芳——三十三年》、《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送潮来》等如雷贯耳之作基本出自黄州。

  其实老苏在黄州的日子虽苦了些,却并非过不去,他的苦闷在于政治前途的黑暗,亲人远隔。他的物质生活还行,精神苦闷,刚开始他还真不大适应。这时期作品中有首《西江月——黄州中秋》,与前面的《水调歌头》相比,情绪之低落还是相当明显的。
    《西江月——黄州中秋》(庚申年,1080年,43周岁)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此作的副题也有版本题作:中秋寄子由,也前面《水调歌头》差不多,都是中秋节时写给弟弟的。开笔“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不是有种让迎面拍倒的折服感?这两句词,写得饱经沧桑,像是百岁老人的感觉,其实他才40出头。接着紧承“秋凉”,秋意不仅在物外,更在眉头鬓上。下片的“愁”是心情写照,“月明多被云妨”却是物我两用,一语双关。“共孤光”有没有让你想起来“千里共婵娟”这句?在《水调歌头》里,老苏说人生总是不如意的,只要求人能长长久久的,哪怕远隔千里,只要能一起看着这一轮明月,也就满足了。所以他孤单的看着孤单的月亮,把盏遥望着千里之外的弟弟,共婵娟是共婵娟了,只是心头的“凄然”这次却不曾抹去。。。老苏的心,不是不痛苦,是他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痛苦而已!

  黄州时期的东坡创作了他最伟大的作品《赤壁赋》,当然这个不在诗词赏析范围之内,权且放过。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却不能不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壬戌年,1082年,45周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作作于壬戌年(1082年),东坡时年45周岁,夜游赤壁,大发感慨。这首作品版本很多,我采纳的是龙榆生先生校定的一版——别人信谁我不管,反正我信龙先生!
  我个人认为这是东坡巅峰之作,此作浑厚雄壮、大气磅礴、沉郁悲凉,正是那种长天海涛的感觉,浩荡处令人心神激动,深沉处让人为之动容。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是怀古诗最好的开端,由景入手,景中含情,景中含事,力道十足;以故垒为坐标,特地的说“周郎赤壁”,与下文呼应。笔锋转回,看似纯写景的“石、云、涛、岸”,却无字不含有作为主体的人的感受,“崩”“裂”这是什么样的力量,人在这种力量前,只能仰视,人类显得多么渺小!接下去宕开一笔,以江山如画紧承上文,并以“豪杰”引起下文。
  下片起手以“遥想”二字过渡到赤壁之战上,与前文“周郎”相呼应,这里突出的写了周瑜!年轻的将领,儒将风范,美人在侧,胜券在握,多么令人羡慕,多么令人景仰!这不仅仅是对胜利的景仰,更是对年轻有为、为国效力、得遇明主等等诸多方面的景仰,老苏没有说,如果说了,这首作品就不会这么成功了!他厉害就厉害在没有说出来,而是再转一笔,回来写自己。“神游”说明前面是自己胡琢磨的,自己还琢磨什么?都早生华发了,都混成这样了,都贬到黄州了。。。唉,啥也别说了!人生,不过一梦,就是个梦啊。。。得,一杯酒全折到江里去了!
  老苏总是这么清醒,又这么伤感,其实是令人伤感——伤感完了,他会乐呵呵的接着吃东坡肉,伴着青酒,赏雪簪花,快乐的走向并不怎么快乐的未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首短小却极其著名的作品,甚至我不怎么喜欢诗词的同事也引用到QQ空间里,原来前几年有首歌叫《寂寞沙洲冷》,很流行,她很喜欢这句就搜了下,找到了全篇。
  这首小词平白如话,没有典,说深也不深,说浅却真不浅。起笔就是一幅画,秋冬季节梧桐叶落,稀疏的枝头挂着一弯冷月;第二句说时间,夜深了,大家都睡了;第三句“幽人”出现,他独自在院中徘徊,徘徊又惆怅,一个“谁”字引出下句;只有那虚无缥缈的孤鸿影,看得到幽人的孤寂。下片紧承“孤鸿”,它被幽人惊起,却又忍不住回头张望;它心中的怨恨却无人能懂——到这里大家都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恨呢?它拣尽寒枝不肯栖啊,它不能跟那些凡鸟一样见个树枝就搭窝,它是有追求的、有想法的,不肯栖又如何?寂寞沙洲冷!
  一只孤鸿,一个幽人,他们是彼此的影子,他们懂彼此的怨恨——但又一样不肯低头,不肯屈服,不肯去栖那根让自己不屑的寒枝。宁可,守着那冰冷的沙洲,对着那残缺的冷月,抱着无人能省的幽恨,独来独往。
  这是什么?一是一首词么?这一篇个性鲜明的自我陈词,立场坚定,观点清晰,甚至对结局看得都是那么的透彻——但,我就是不肯栖,我活该寂寞,我活该去趴那冷沙洲!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黄州四年,老苏写出了大概40%的词作,而且顶级作品极多,生活的磨难、政治的利斧把失意的苏轼彻底雕琢成了伟大的东坡!黄州之后他又去了汝州,甚至回到了京城,然后短短几年之后,再次被贬,而且是岭南惠州!想象一下在没有普通话的情况下,跟广东人沟通有多少困难吧,呵呵,可怜的东坡!
    《蝶恋花》(甲戌年,1094年,57周岁)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此作到底作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我找了许多资料也没有确切的。因“天涯”则是东坡后期对惠州、儋州等地的常用说法,所以据此很多人相信此作大致出于惠州期间。但此作相关的故事,是东坡的侍妾朝云。朝云自杭州开始陪伴东坡,她通音律、知文墨、很是善解人意,多年来照顾东坡的生活,更是他精神上的伴侣。在惠州时东坡第二任夫人王闰之也已经去世,只有朝云跟着他了。东坡曾让朝云唱这阕《蝶恋花》的,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哽咽不能唱。东坡当时“翻然大笑”,说“我这儿正悲秋呢,你又开始伤春了”。但两年后朝云染病亡故,葬身惠州,东坡再不曾让人唱过此曲,其伤其痛,不言而明! 
  这是一首缠绵空灵的小令,单以小令来说,也不输任何词家。后人评价说“枝上柳绵”一句,其婉转细腻不在柳七之下!而下片“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老苏生活态度的折射:无论生活多么无情,他总是带着一颗多情的心去看,去想,去写。。。

  然后老苏从惠州让打发去了儋州,据说这是朝中得势者刻意的安排:他不是字子瞻嘛,就儋州吧。。。于是他的命运飘摇到了海南。东坡作品中有年代可考的作品中,有这么一首《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己卯年,1099年,62周岁):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单从文字上说,此作大量重复出现了“春”字,以应“春词”之意,有点春满人间之感。其实此时的老苏真正是老苏了,花甲之年,给打发到南的没法更南的偏僻荒岛上(好在老苏才气人品都不错,所到之处,当地首官还都对他挺好的)。此时他孤身一人,身边已经没有妻妾了,只有儿子苏过陪伴照顾他的生活。然而,即使这样的环境,老苏依然还是乐观的,他的作品并没有多少要死要死的颓废之气。
两片开笔都是以迎春的风俗,生动真切而浓烈;两结又都出现了叠字,“桃红似肉红”,平白如话又鲜艳如画;而“杨花似雪花”则无疑想起了北方的家,虽说“不似天涯”,但终究还是天涯,不经意处,还是有些些伤感会流露出来。唉,东坡啊~~

  此后老苏被调回内地,后病于常州,他平生最后一首作品是首六言诗自题金山画像》,虽然是诗是词没有准说法,但我还是作为东坡给自己的总结,收录于此: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个中况味,字字血泪,无须多言。两月后的1101年7月,东坡逝于常州,享年64岁。


安得更催眉,换俗世、零星青眼。长笑归来,重将春色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3-29 03: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