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21|回复: 0

2015秋季《一苇读诗词》第十四讲:诗之末章

[复制链接]

441

主题

4712

帖子

3万

积分

执行站长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5497

初级变色龙舞会魅力舞者最佳写手(初)端午节纪念奖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2-30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北宋南渡以来,国势衰微,诗者益稀。南宋诗人能数得出的几个像样子的:陈与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其中陆游的诗歌成就最高,陆游传世诗作近万首,史上排名第二。但排第一的是乾隆皇帝,他的诗集中有不少是枪手所为,所以放翁极有可能是实际流传下来诗歌最多的人。

  陆诗数量众多、题材极其广泛、内容相当丰富、体裁亦涵盖几乎所有诗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游的定位首先是位了不起的爱国者,其次才是诗人。他的一生只惦记一件事:复国!这是老陆心中永远的痛、不灭的恨、写不尽道不完的诗!总体来说,他的诗近模庭坚、远追杜甫。他的歌行体,激壮悲凉,一扫南宋诗中那股子衰气酸气;他的绝律等近体诗则情绪饱满、转承有致,下笔极工,特别是七绝,成就最大。
  首先咱们来欣赏一首古风《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和戎”就是跟金国议和,其实是屈节求安。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节写守边将军的腐化之态,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样的将军如何带得出能打仗的军队?老陆的心情愤懑、沉重。。。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然而戍边战士却令人感佩、赞叹,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献给边防,环境艰苦却义无反顾。此节韵脚转为入声,悲切急促,愈见其心中之痛。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节则是由将士转至百姓,韵脚亦转回平声,益显沉重。中原干戈不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统治往往只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但南宋开车至此已经四代皇帝,偏安江南,把江北沦陷区的遗民早忘了。所以诗中无限悲哀又伤痛的说:遗民忍死望恢复(却总也等不到),几处今宵垂泪痕!这是给当局者的一记耳光啊!可惜,老陆手都打疼了,也打不醒那群昏睡的家伙。

  此作对比强烈、情感悲怆,诗意沉痛而无奈,这种情绪基本贯穿着老陆的一生,也是他诗中经常出现的基调。

  一个人,一个有着自己信念的诗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逆时逆势亦不放弃。你可以不理解他,你可以不赞同他,但请尊重他,不要笑他,更不要打压他——若干年之后,他的名字会在星辰上闪耀,光照四野、彪炳千秋!


  老陆有首七律是我们上中学学过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少不更事的时候不知世事艰难(那时大概以为打仗便是打仗的事儿,其实打仗打的不是兵将,是国之气势!),气概直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名句,至工至切,紧承上句“气如山”,全诗气势达到高潮。这句实写自己曾经历过的两次战役,这是老陆一生的骄傲与资本。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是青年陆游给自己的定位亦颇有自许之意,这句算是对上面的总结;“镜中衰鬓”则突的一转,转得急、转得狠、转得沉,这种“急切变”一样的转折极具艺术冲击力与感染力,非大家不能为、亦不敢为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想起了诸葛亮(老陆在四川军中呆过不少时日,所以他对孔明先生很是推崇),感慨当世再没有这样的雄才大略之统帅来收复失地。

  这首七律工切严谨、层次清晰、诗意豪迈、字词准确,怎么说都是佳作中的佳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绍熙三年),放翁时年68岁。此作之所以一定要写明白年龄,是为了砥砺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心智——看看人家年近古稀的时候所思所想。起笔的“僵”与“孤”写出他的身体状态和所处环境,够惨的了吧,他却并不“自哀”。“尚”字很着力。老陆这个岁数了不是琢磨着含饴弄孙、吟花赋月,而是为国戍边。轮台在现在新疆境内,其实南宋国土的“西北边陲”在四川,再往西或者北就都不是大宋的疆土了。所以这里“轮台”二字不仅仅是戍边之意,更包含着收复国土的梦想。第三句再次出现一个“卧”字,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一般七绝中重字不多的。但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老陆卧床上听着风雨之声入睡,这声音在梦里化作了冰河铁马。。。这是首激情悲壮的诗,因壮怀而生悲情,因悲情更显壮志。将亡之国,因有这些悲壮之声而更多了几分血气。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的绝笔诗,平白如话,其心可悯——就这点事儿放不下心啊!然而大宋终究还是灭亡了,放翁最后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宋时词已经大盛,至金元之时,诗事已经差不多蔫巴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也就元好问还能提一下。除了创作诗篇,元好问最大的成就在于《论诗三十首》,以诗为评,点评了自汉魏至南宋各阶段的著名诗人。
  比如说苏轼和黄庭坚的这首: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在此我再呈一首元好问的七律,宋以后的诗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首:
    《岐阳》——歧阳,地名,现在陕西省凤翔县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时间、地理、事件,交待得简明扼要、清晰明白。“暗”字用得很赞,“秦京”是咸阳进而扩大为“陕西省”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情绪、事理皆无可挑剔!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这联读来不由汗毛竖起、遍体生凉,战争啊!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以诘为结,问苍天为什么让蚩尤发明兵器啊?
  此作作于金末,蒙古十年苦战攻占陕西,战争让金国占领了中原地区,然而现在他们也将要让蒙古人亡国了。战争对谁都是一样的残酷,倒霉的,总归是百姓。元好问此作中规中矩,起承转合步步为营,写出了三秦大地十年苦战的惨景,写出了百姓心中的愁苦与无奈,结得深远、结得凄凉。


  元朝以蒙古人统治汉人,强权加野蛮,诗道早废;加上散曲大成,口语化甚至俚语化的散曲深入民间,酸文假醋的骚客们没了市场。

  好容易到了咱汉人能说话的大明朝,文风丧失殆尽。龙榆生先生在《中国韵文史》中深刻的批评明诗:明诗专尚摹拟,鲜能自立。一代文人之才力,趋新者争向散曲方面发展;守旧者则互相标榜,高谈复古以自鸣高;转致汨没性灵,束缚才思;末流竞相剽窃,丧其自我
  明代早期刘基(就是大名鼎鼎几近半仙的刘伯温)的仿乐府很不错,其格调、抱负勉强可以圈点。后来我看了明太祖朱元璋先生的大作,觉得其格调、抱负尤胜伯温;明代后期,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这里录一首袁中郎的
《紫骝马》:
    紫骝马,行且嘶
。——起句直接化用太白《紫骝马》的起用“紫骝行且嘶”,但需要说明的是,小袁其实是反对“言必称盛唐”的,他的主张是“性灵说”。
    愿为分背交颈之逸足,不愿为追风绝景之霜蹄。——“逸足”的是野马,“分背交颈”是野马交流情感的方式,好时便交颈,恼时便背对背的用后蹄子互相踢,纯天性。“追风绝景(影)”则是被驯服过的马了,“霜蹄”就是咱们平常说的“四蹄踏雪”,名驹良马的代名词。但这样的马已经是为人所驱,失去的本性。由此句可见小袁“性灵说”的主旨——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束缚。
    霜蹄灭没边城道,朔风一夜霜花老。——良马如何呢?边城戍卫,一夜北风刮得霜花老啊,不定哪天就死在路边上了(环境恶劣、生存风险巨大)
    纵使踏破天山云,谁似华阴一寸草。——就算能踏破天山云(豪放派惯用的胜利场面)又如何,我觉得还不如在华阴田里吃吃新长出来的草呢。人各有志啊!
    紫骝马,听我歌。——这种呼唤性的语句很有感染力。
    壮心耗不尽,奈尔四蹄何!——结句其实等于自己打自己一嘴巴:前面说了那么多,但“壮心”是耗不尽的,管不住那四只有上进心的蹄子啊!
  诗不长,亦未见有警句名言,但情与理的交锋、灵性与责任的斗争,交织在诗中。一边渴望着在华山脚下啃青草;一边却又壮心不已(也许是迫不得已)的希望开拓事业。虽然矛盾,却极其真实,深刻。


  总之明诗咱们不多说了,反而是清初时期,涌现出一批大明遗老写了些很不错的诗,其中代表人物便是吴梅村,他的代表作是《圆圆曲》,算是清诗第一大作——可惜太长了,限于篇幅,我只能放弃。此作大有“诗史”之意,明清交替的这半个世纪,浓缩在一首长诗之中!
  至康乾盛世,康熙朝有宋琬、施闰章、王士禛、朱彝尊等大儒抒笔在前,乾隆朝则有黄景仁(黄仲则)、洪亮吉、龚自珍等奋诗于后,在清朝中期形成一段诗歌复兴的小高潮。黄景仁,江苏常州人,据说是黄庭坚的后人。诗风有点学李白,苦吟的劲儿又有点像贾岛,七言无论是格律诗还是古风皆相当不错。我们常听到的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便出自他的诗中,全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惜,虽少负诗名,但怀才不遇、潦倒终生(估计跟他性格有关),三十五岁便早殁,留下诗作两千余首。试想如果天假年岁,他的诗歌成就足以让清诗重现辉煌!前几年我去常州出差曾到过他的故居,可惜没让进去。还是洪亮吉的故居好,放我进去转了一圈。这里咱们一起欣赏一首黄景仁的七律:
    
《清明步城东有怀邵二仲游》
    水明楼下涨纹平,柳外遥山抹黛轻
。——“抹黛轻”这三个字尽见炼字功力。
    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颔联很神奇的没对仗,此作成为罕见的“蜂腰体”的七律(我原以为是“偷春体”呢,一看首联也是不对仗的)。所谓“蜂腰体”是一种变格的律诗,全诗只颈联对仗、颔联却是不对仗的。相对通常两联在中间支撑全诗而言,这种仅颈联对仗的,无疑有点像“蜂腰”了。但这种说法本身也是五言的概念,这样“蜂腰”的七律我还真没见过第二首。可是此联平实顺畅,清新自然,欢景衬哀情,而且承上启下,着实是不错。
    征鸿归尽书难寄,燕子来时雨易成。——再次点明“清明”这个时节,此联极工切。
    寻遍舣舟亭畔路,送君行处草初生。——结句实在太赞了,题目中的“有怀”在此表达得极为充分了,曾经送别的路,已经生出了新草。时间过去了,朋友还没回来,又暗用“离恨恰如春草”之意。。。
  此作被人誉为三百年来第一诗,也有人说是宋以下最赞的一首变格七律,我觉得虽然不无夸张,却真是十分喜欢。我“碰”到这首诗是很偶然,却一下子被他诗中这份真情所打动。这里有个小故事:前不久一个小友QQ上叫我,说让人黑了一把。问他何故,便说有人在吧里贴出此作求拍砖,因为清诗比较冷些,他以前没看到过,就真上手拍了,大放厥词一番后,人家告诉他这是清代黄仲则的诗。他问我黄仲则何人,我说是清诗数得着的人物。他把他拍的评语拿给我看,问他还有救没?我说没救了,除了删贴别无他法。呵呵,拍砖有风险,下手须谨慎


  龚自珍性情耿直,颇有文人秉性,而且他的视线能够突破时代的框架看到社会贫富不均、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社会现状并以诗文为笔,直刺病灶。这大概也是他的作品一直受到革命者认可的重要原因,所以他的作品是我们上学时唯一学过的清诗,课本里有过两首他的《己亥杂诗》:
    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情怀相当感人:落花飘零了,化身养料滋养后世。而诗人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中心,但其为国为民的心不变,只不过是换种方式罢了。事实上龚自珍后来在书院当了老师,把自己的政治主张传承下去。


    其二百二十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作精华便在“不拘一格”四字上,清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完全是八股取仕,实实在在是拘于一格了。朝堂上的官员多是尸位素餐,要么贪要么懒要么胆小怕事,总是没几个真干事儿的。


  龚自珍有首七律《咏史》给我印象深刻: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此作十分深刻的抨击了清朝的文字狱现象,文字狱是直接导致清朝诗文不兴的很重要原因,一句写错满门喋血,谁敢写啊?


  自咸丰以下,国力衰微,诗亦衰微。清末大家我很推荐黄遵宪,他的诗名埋没在政治、革命的声名之下,但他被尊为“客家诗宗”可见一斑。这里学习他一首小诗:    
    
《赠梁任公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外敌之恨、家国之忧、忠臣之痛,尽皆在此。一腔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写到这儿,自《诗经》至清末,我用十四讲大体捋了一遍诗的发展史。自南宋以下一讲写完并非是我虎头蛇尾草草收兵之意,而是后来这几朝的好诗实在是太少。
安得更催眉,换俗世、零星青眼。长笑归来,重将春色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3-29 00: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