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47|回复: 1

[四期班讲义] 星光诗校四期班律诗第十二讲第二章律诗的章法

[复制链接]

70

主题

978

帖子

341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17
发表于 2015-4-17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律诗的章法
第八节律诗的合(上)

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们讲“起承转合”中“合”。
一、合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合句(合联、尾联),在律诗中为第四联,合联之意,即是将前面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
合句无论是在绝句还是律诗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合句就好像论文的论点,而前面的是论文的论据;合句还像画龙点睛的眼睛,前面画的龙身,虽然多,但龙的精神还要眼睛表达,画人物也一样,能表现人物神采的主要是眼睛。那么把这个合比做眼睛,正是为了说明合句在律诗中的重要性。
我们来看个很明显的例子:
郑板桥《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如果没有结句,此诗无以言诗。但正因为结句出彩,才使状如数数的句子成为一首很有味道的诗。
所以我国现代著名的评论家周振甫先生在他的《诗词例话》里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结尾是文章的核心位置,它确定了事情的结局或发展趋势,一个亮丽的结尾,不仅仅收束全文,而且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给人以豁然开朗、心中一亮的审美快感,令人回味无穷。
合句既然在律诗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写好合句也是律诗创作的关键。明王世贞说“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节三也,惟收尾尤难。”就是说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收尾是最难的。因为合句一般是表达作者对景物、世事的看法、情感,这些就是诗的灵魂,有人直接把这些叫“诗魂”,有了诗魂,诗就能活起来,没有诗魂的诗,即使写的再好,也是死的,仅仅是好句,不是好诗。所以合句多数情况下是全诗的诗眼,或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因此合句在律诗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歌结尾方式众多,南宋词人姜夔《诗说》谓:“一篇之妙,全在结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又如意尽辞不尽,剡溪归棹是也;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也。”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白石对结尾总结出四种情况:1、辞意俱尽;2、意尽辞不尽;3、辞尽意不尽;4辞意俱不尽。虽然他可能是在讲词,但我觉得对于我们诗词的创作来说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拿来学习分享一下。
▲所谓“词意俱尽” 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尾句点明主题。
如蘅芷的《惜缘》:
花当珍惜月当怜,好景从来如逝川。
一次天公闲眨目,红尘多少错肩缘!
结句中,表达了作者对“错肩缘”的一种惋惜,词与意尽出。
▲所谓“意尽词不尽”,指虽也在结句中点明主题,但用语比较含蓄,词未尽言。
如白居易《问刘十几》: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在结句中,主题已经很明确。虽然是一个问句,但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意已尽,然词尚未结束,一个设问没有回答。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邀请之后,一定会立刻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达到了意尽词不尽的意境。
▲所谓“词尽意不尽”,指不是意没有说完,而是在结句中已经仿佛能感知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如王维《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何莫相问,只是以“白云无尽时”作答,把作者羡慕有心,感慨无限的思想托“白云”而言出,让读者在“白云无尽时”中体会 。这两句使全诗韵味骤增,诗意顿浓。
▲所谓“词意俱不尽”,指词与意都没有完结,留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空间,但也不是让读者漫无边际去想象,而是提供了一些问题或者意象,让读者在这些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实主题已经隐含在这些问题与意像中了。
如王维的《杂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我们从合句本身来看,看不出“寒梅”是不是“著花”了,作者并没有作答,这就是所谓的词不尽也。从意上看“寒梅著花”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作者只是表达一种对家乡事物的关心、怀想与思念,让读者去想象作者的这种感觉,意味深长。
通过分析以上四种结尾,我们不难看出比较高明的当属上述“辞尽意不尽”和“辞意俱不尽”两种。这两种方式都强调诗歌结尾要用有限的语辞表达无尽的意蕴,但后一种情况比前者更注重语象本身的精美,具备无尽的形象美,而不仅仅是意蕴的“无尽”。
所谓诗意的“无尽”,有时也意味着诗意的不确定,所谓“其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评阮藉诗语)。这类诗歌一般以意象或情境结尾,其意义没有明确交代,而且也难以确指,让人难以言传而又味之无极。
比如岑参的《虢guó  州后亭送李判官赴晋绛得秋字》: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从题目和内容来看都是一首送别诗,但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非常高妙,跟通常的送别诗写法很不一样(可以跟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类比即知),一般这类诗结尾总要表达明确的惜别或者劝勉之意,但此诗则不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这两句所表达的意蕴并不十分明确:诗人说当朋友到了出使的汾水一带,将会看到那天空的白云仍然像汉代秋天的白云。似乎是汉朝秋天的白云一直在汾水的上空飘荡,或者说汉朝秋天的白云穿过时空一直飘到现在,就是说汾水、白云和秋天都没有变化,都跟汉朝时一样,其言外之意则是物是人非,只有时世在变迁。
以上这四种是用含蓄的标准来评价作品结尾的。
杨载《诗法家数》中更进一步作了归纳:“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shàn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指出三种结尾:
(一)就题目收住。
如张说《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 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抒发了诗人的感叹;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说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恨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这一联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结用“边城”来结“幽州”,用“夜饮”来结“恩遇”,就题目收住。
(二)宕出远神
如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是说他的朋友要向他问穷通得失的道理,对一个隐居的人说来,他已不关心个人的穷通得失,所以并不回答,只指点给朋友听,“渔歌入浦深”。它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这种景物好像同朋友的问话无关,实际上是用不回答来回答,就是说,我所关心的是入浦的渔歌,至于穷通理我并不关心,你去问关心做官的人吧。所以这个结尾是很有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个结尾,避开了朋友的问话,另外描写一种景物,所以说是宕出远神。
(三)放开一步
如杜甫《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sǒng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zhāi,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这首诗是写画上的鹰,那自然不会飞出去搏击凡鸟,但最后两句作者把笔锋一转,承上收结,放开一步,把画鹰当成真鹰,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上面讲的三种结尾是从题目说的,有收题的,有从题目宕出的,有就题放开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和大家分享合句的写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3518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69

表演奖(铜)2表演奖(铜)最佳情侣(铜)最佳情侣(铜)2舞会魅力舞者初级水王最佳杀手首届风云纪念章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4-1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枫桥辛苦!{: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3-29 16: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