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楹联讲义

查看: 2020|回复: 12

楹联讲义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11-8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就先讲一讲什么是对联,以及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        什么是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楹贴、联语。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且具独立意义的文体,有着雅俗共赏、诗意盎然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唯有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孕育于我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融合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的优秀基因于一体,使之成为对仗文学的高峰和典范,在我国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萌放出芬芳绚丽的奇葩。它具有诗、词、曲、赋的某些特点,但比诗、词、曲、赋更工整,更精练,也更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具有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而且具有娱乐性、实用性和广泛性,内容包罗万象,形式精巧别致,极富对称之美,深受人们喜爱。
二、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这一文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纷纭,尚无定论。
从对联学者的研究来看,目前楹联界对于对联的起源,有三种见解:
1、桃符说:“桃符—→门神—¬→春联—→对联”
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
据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
如有鬼作崇,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后来,民间到春节,为驱鬼避邪,消灾灭祸,祈求平安,
便在桃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大门两边。
这就是“鬼画桃符”的来历。
这一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把桃符改写为春联。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在蜀末归宋前一年(公元964年)除夕,
孟昶“令学士辛寅逊撰词题桃符,昶以其不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大体合律,语意吉祥。
全联意为:
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得到更多的喜庆,这样的美好日子将春天的一样永驻人间。
清代学者著名楹联家梁章钜从此说,
其《楹联丛话•自序》云:
“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
2、诗文说。
认为对联是由赋、诗、词、曲等文体的对偶句演化、变异而成。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对联缘于对仗,属于文辞的排偶或骈俪范畴,对联源于对偶句。注意:一个是“缘于”,一个是“源于”两个不同概念。排偶或骈俪形式由来巳久,骈文、诗歌、辞赋讲求对偶。
在殷周先秦古籍中就有对偶句。
《诗经》中就有许多对偶句。
如《诗经》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等等等
西汉时就产生了赋体,有了骈文。
骈文是一种对偶为主的文体,讲究对仗和声律。
好多都是很工整的对偶句。
对偶句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出来,
就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对联。
现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联语是东汉末年孔融(153—208)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的一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孔融生活的年代比孟昶早700多年。
到了唐代,我国的诗歌发展到了高峰,绝句、律诗成为唐诗中的精品。
律诗(一般是八句)中的四句,就是标准的两副对联。
如《春夜喜雨》中间四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有时,绝句中的前两句或后两句,也可能是一副对联。
如《独坐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时候,词也发展起来了,有时,词中的两句,也会是对联。
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就是对联。
3、口头文学说。
对句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头应对或者文人之间的相互游戏。
从对联的艺术美学和发展逻辑来看,对句应该早于联语。
和一切艺术的萌芽与发展历程一样,其发展过程也应该是从民间的口头对句开始萌芽,而后才为文人和统治阶层运用,成为一种文字体裁。
据学者考证最早的对句是《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
陆云(字士龙、文学家)与荀隐(字鸣鹤、名士)的对句。
陆云与荀隐第一次见面时,互报姓名。
陆云称:云间陆士龙;
荀隐答:日下荀鸣鹤。

云间:江苏淞江别称;
日下:洛阳王都城,称日下。
两人共同的生活年代在公元262——303之间。
这一口头对句,比孟昶的第一副春联写作时间要早近700年。
到了宋代,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在春节家户人家的大门、楹柱上贴春联,而且一些文人墨客平常相互交际和庆贺、吊唁活动也应用对联。
王安石的诗《元旦》,就是极好的例证。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注:屠苏,酒名)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代文人继承了宋代撰写对联的传统。
元世祖忽必烈也非常喜欢汉文化,也喜欢对联。
他曾专门召见诗人、书法家赵孟兆写下了一幅对联: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这幅吹捧帝王,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对联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喜爱。
到了明代,对联的发展日臻繁荣。
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被尊称为对联天子。
如,朱元璋写秦淮河的: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还有“顶真”联(顶真,又称联珠):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都是传世佳作。
对联进入清代以后,有了令人称奇的急速发展,
出现了不少楹联大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逐渐形成了可与唐诗、宋词和元曲媲美的格律文体的主流。
清代对联名家大师,不但有文人、学者、书画家,
如李渔、俞曲园(即俞樾)、郑板桥、孙髯翁、何绍基、袁枚、宋湘、纪晓岚、顾复初、钟云舫、康有为等,而且还有文官武将,纪晓岚、梁章钜、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可谓群星灿烂,高手如云。
对联在清乾隆盛世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如纪昀在乾隆五十五年,庆八十大寿时为乾隆撰的贺寿联: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中国文学史•清代卷》所指出:
“清代楹联的兴盛实在是古老文学传统末尾之处最灿烂的荣光。”
民国初期,对联仍以晚清的态势持续发展。
此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作为传统格律文学的对联,发展受到障碍,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二十世纪末,对联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文艺百花齐放,对联这一百花园中的奇葩更加艳丽灿烂。
这充分显示出对联文化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也向我们昭示出对联更加繁荣的前景。
综上所述,对联萌芽于唐代,起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元,繁荣在明代,
鼎盛在清代,萎缩在现代,而复兴在当代。今天简单向大家介绍了对联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关于每个字的平仄,没有基础的朋友,课后可以百度“搜韵”进行查阅和学习。今天的讲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来听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们讲楹联班的  第二讲  对联的特点(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对联的规矩是什么呢?
创作对联应该遵循哪些规则呢?
我们将用两节课时间详细讲: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如:祸国殃民的袁世凯死后,有人送去特制大花圈,且附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是对联吗?稍稍有点儿对联知识的人都知道明显不是:

上下句字数都不等。但,它是被当作对联贴上去的喔!
仔细一看,“千古”对“万岁”,很工整呀!唯“袁世凯”对“中华民国”……

对了!高超的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一点
——对联中称这种情况为“对不起”或“对不住”。
现在一读:哦!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呀!
很美吧?这句话今天我们可以随便说,当时能巧妙地说出来地实在没有几个人。   
二、词性相对,词类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应属同一类别。
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词性对仗这一条,还应特别注意三类词语,必须从严对仗。
哪三类呢?即:数字词一定要对数字词、颜色词一定要对颜色词、方位词一定要对方位词。
请看下面的对子,最能体现联对中的字数相等和词类相当。
甲:我说“豆”(一个字,名词)
 乙:我说“油”(一个字,名词)甲:“两碟豆”(三个字,数量词和名词)
乙:“一瓯油”(三个字,数量词和名词)
甲:我说的是“林间两蝶斗”,变了,变成五个字,而且词性也变了,有方位词、数量词和动词。
乙:我说的是“水上一鸥游”。也跟着变了,而且词性也跟着变的相应。说明乙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
再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云浮常悟盛衰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都是名词,“
“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
“方”和“常”都是副词,
“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
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
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
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
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
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
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如:对句:酿得月光浮酒盏
出句:掬来春色入诗囊
其中“酿得”和“掬来”都是动词组,“浮”和“入”都是动词,
“月光”和“春色”,“酒盏”和“诗囊”都是名词。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
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

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
“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
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
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
什么是义类相对呢?
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2.时令(年节朝夕等)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5.草木(草木桃李等)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8.鱼虫(蛇鱼蚁蝗等)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11.文具(笔墨纸砚等)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14.人事(道德才情等)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17.军事(弓箭刀剑等)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20.精神(智愚苦乐等)
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对联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
“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
例:春来眼际
  平平仄仄

  喜上眉梢
  仄仄平平
这里注意一下:
古代的人写诗词写对联,用的是《平水韵》,
我们既然是学习,就尽量也用《平水韵》,
如果用新韵就要注明“新韵”二字。
下面我们具体讲一讲对联的平仄规律:以七言联为例,
上下联之间第2、4、6字和末字,必须做到平仄相对;
同一上联或同一下联之间第2、4、6字,必须做到平仄相间。
这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上下联之间的平仄相对和本句之间的平仄相间,加起来就做到了平仄协调。
世事皆因忙里错
     仄    平   仄仄
   好人半自苦中来
      平    仄   平平
上下联第2、4、6、7位置上的字
“事(仄)、因(平)、里(仄)、错(仄)”与“人(平)、自(仄)、中(平)、来(平)”
就做到了平仄相对和平仄相间。
当然,有时候不一定按照逢双位置,要按节奏点。
如蒲松龄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
开头两小句,
就是按照三个字来划分的,后面两小句,又按照逢双位置来划分。所以说,对联声律要求在一个语句中(上联或下联的各分句中),
平声字和仄声字要交替出现。
如何交替?
因为汉语两字词居多,这里先告诉大家一个可以应用到多数联句中的基本规则:
句中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上下联偶数位的字平仄应相反,奇数位的字可平可仄(联脚除外)。
例:
春来眼际   
喜上眉梢


春风荣草木   
 瑞雪润河山   

   鞭炮声声报喜
红灯盏盏迎春   

五星赤帜迎风展
   十亿丹心映日明

多分句联单独安排每个分句的平仄,不用考虑分句之间的平仄交替:
红梅献岁,鹊立枝头歌盛世;(“岁、立”可以不交替)
绿柳迎春,莺穿陌上唱中兴。(“春、穿”可以不交替)
 执法秉公,公生正气,气贯长虹昭日月;(“公、生”,“气、贯”可以不交替)

 爱民送暖,暖似春风,风行大地秀河山。(“暖、似”,“风、行”可以不交替)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节课继续讲对联的特点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的课后作业大家完成得不错,
证明大家水平不低甚至有些高手,在此表示祝贺
另外,也感谢我们的评阅老师——彭城旧事老师的辛苦点评谢谢彭城老师!
好,言归正传,上节课我们讲了对联的三个特点,
分别是: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词性相对,词类相当;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今天,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讲对联的特点。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
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1、浅谈关于“隔”
首先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作,上下联之间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
作为一个正常人说的话,首先是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明显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
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
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
那第二句话就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无情对除外)有人会说,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这算是成联了,
曾有人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
对句还是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
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
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隔”。 再如:
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这副长联只用了4个字,下联当然还要用4个字,而且位置还要对应。
比较好的下联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却有人对:“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请问,这位对得好不好?
说好的童鞋一会儿都在屏前站三分钟!虽然“男女生”下联,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
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
而原来的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和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
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浅谈关于“合掌”
刚才我们说过,对联可以简单得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话,
前后不搭就是“隔”。
那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注:不考虑其他特定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
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只会说你罗嗦,
在对联里,就是“合掌”。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载体,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有惜字如金之说,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这种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这是比较明显的合掌了,还有些合掌是比较隐蔽性的,比如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
 浅掏笔管又三车 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
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
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与“隔”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
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五、节奏相应,句式一致。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
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
比如:
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再比如: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等等,问一下,大家知道什么是二一二式吧?
老师:等等,问一下,大家知道什么是二一二式吧?
学生:就是分句形式
学生:学问  藏  今古
文明  播  东西
嗯嗯,都好聪明,奖朵花花  接着讲救火车那联
节奏是:火车失火    救火车    救    火车。
节奏分清了,也就弄清意思了。

那么下联的节奏也必须是这样。
比如:路人迷路     引路人   引    路人。

火车失火    救火车    救    火车
路人迷路    引路人    引    路人
如果不注意这个,就要失对。
如:

花明柳媚春光好
大江南北庆丰收
初看是四——三结构,但试加剖析则知本对十分不工。

因为“花明”与“柳媚”各为主谓结构,“春光好”也是主谓结构,但“大江南北”则为偏正结构;“庆丰收”为动宾结构。
另外就节奏上看:
花明柳媚    春光    好
大江南北    庆    丰收
句式一致,不仅指语法,还包括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比如对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上下联有什么关系?再比如上联是“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如果用“X者莫来X者来”,那么两个X处该如何填?

大家课后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这里先不讨论

六、结构相称,词组一致。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
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
1、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 请看下面几副联:
出句:水 聚 千峰 影
对句:风 扶 万柳 腰
水 聚   千峰    影
主 谓    定      宾
风 扶   万柳    腰
主 谓    定      宾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
由此可见,这是一组句式结构和词组结构均工整对称的对联。

再看一联: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例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
“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
“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
“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
又如: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吾与白鸥盟
其中,“登临”是动词,“日夜”是名词,
但从整体看,二者都属于并列结构,可以构成自对,这种情况在对联中是允许的。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
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代语法关于主谓宾定状补的定义,更多是仿效了西方语法,用来分析平常的句式没有大的问题,
但如果硬拿这套现代语法知识来分析古汉语、特别是格律诗词、对联的话,不仅难以表达出古汉语的精妙,反而在很多情况下是要闹笑话的。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哪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
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
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
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
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听”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讲一讲分咏诗钟的常见写法

分咏体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结合起来写成一副诗联,看来是一种很奇怪的体式,其实在古典文学中早已出现过这类作品。
中国的对偶文句本来有一种奇特的修辞效果,能通过工整的对仗把关系并不密切的事物联系起来。
如杜甫 《曲江》诗的颔联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两句在意识的流动上有跳跃,一经用上对仗,(“八尺曰寻, 倍寻曰常”,用“寻常”一词的这个歧义,作为数字与“七十”结成对偶,)联通了思路。
苏轼的《章质夫送酒六壶, 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有诗句
岂意青州六从事(“青州从事”指美酒,典出《世说新 语》)
化为乌有一先生
把“六瓶酒”和“未收到”两个意思对立成联,写成惹人喜爱的作品。
从清朝中叶开始,出现了对联热,对联也进入酒令,以前那些偶一为之的游戏之作,这时规范化为分咏体诗钟;分咏体成了专为写趣联而设计的体式。
进行这种写作,有助于推动诗人突破旧套,活跃文思。
例如古文学家赵国华(1838~1894)分咏《船•胎衣》:
帆如秋叶来天上
人似春蚕卧茧中
如果单纯咏船或咏春江,难以写出这种深邃的意境
反对科举而下海演戏的汪笑侬(1858~1918)
分咏《八股文•杜鹃》
能使英雄皆入彀
可怜帝子已无家
能使英雄皆入彀  (英雄入彀: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可怜帝子已无家。(帝子无家:据说杜鹃是上古一个因亡国而伤心到极点的帝子,因为天天哭,后来他的精魂变成杜鹃鸟,还在哭,哭到最后眼睛流血,滴在泥土上变成现在的杜鹃花。杜鹃另有很多的名字,也叫杜宇,也叫帝子,就是蜀国皇帝的儿子。)
通过两个典故把二者结成对偶,讽刺请廷顽固坚持箝制思想的科举制度,以致闹得自身不保。
分咏诗钟的写作多姿多采。常见的作品,粗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写法,现举例简介。
一、直述法
《凉棚•申报》分咏 作者张之洞。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这是用白描笔法抓住题目中事物的特征写成的。旧时凉棚是遮盖在院中按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一的。《申报》是中国第一份报导世界新闻的现代报纸。
作者抓住二者的特点,用上“阴阳”、“欧亚”这样的大字眼,写成工整的对仗,以游戏姿态在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中找到联系,有“对”,有“联”成为佳作。所用的是传统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技巧。
《西湖•菊》分咏 作者吴味雪。见于杨文继《七竹折枝摭谈》(1994年版)
大梦山前流水碧
重阳节后落英黄
用白描笔法抓住题中事物的地域、节令特征写成。大梦山是福州西湖旁的山,此作像是即景即时写出的诗联,对仗工整而自然。
二、推述法
《除夕•新嫁娘》分咏 作者他他拉•志润。见于《榆社诗钟》(1890年版)
一岁光阴今夜尽
十分春意昨宵知
此作也是用白描笔法写成。由于题目中要求写的事物稍微抽象,因而按事理推述。“一岁光阴”和“十分春意”都是偏正结构的词组,是精美的宽对。
《风筝•井》分咏 作者秦云。见于《百衲琴》诗钟集(1886年成书)
吹嘘便得三霄路
坐守徒窥一角天
按情理推述出题中事物,并另含寓意。上联是白描写法,“吹嘘”和“三霄”都语意双关;下联化用了“坐井观天”的成语。“吹虚”对“坐守”,“三霄”对“一角”都是宽对,却鲜明地写出人们的行为不同,命运迥异,是精美的宽对。
《风筝•井》分咏 作者秦云。见于《百衲琴》诗钟集(1886年成书)
吹嘘便得三霄路
坐守徒窥一角天
按情理推述出题中事物,并另含寓意。上联是白描写法,“吹嘘”和“三霄”都语意双关;下联化用了“坐井观天”的成语。“吹虚”对“坐守”,“三霄”对“一角”都是宽对,却鲜明地写出人们的行为不同,命运迥异,是精美的宽对。
三、用比喻切题法
还用刚才那个《船•胎衣》的例子,
帆如秋叶来天上
人似春蚕卧茧中
此作用上两种比喻。先是“借喻”,以“帆”代船,以“人”代胎儿。然后全句用明喻。“帆”和“人”是此比喻句的主体,“如”和“似”是“喻词”。“秋叶”和“春蚕”是用来比喻“帆”和“人”的,是比喻的“喻体”在比喻修辞中起主要作用。“来天上”和“卧茧中”是进一步修饰、说明“喻体”的。现在有的修辞学学者称之为“喻释”。
在诗钟的写作中,“喻释”很重要。此作把比喻句的这些成分逐一对应下来显得很和顺。作品的灵气所在是以“秋叶”对“春蚕”。以“秋叶”比喻船,把上联写得很生动,意境高远。以“春蚕”喻人,把本来很难写的“胎衣”很文雅地表现出来。诗钟作品用比喻,多半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
《项羽•二乔》分咏 作者陈莪,见于《燕山钟韵》第二期(1999年)
铜雀台中芳迹渺
乌江岸畔霸图空
化用两个人们熟悉的典故写成。“乌江”是两个字的专有名词,加上一个“岸”字用来对“铜雀台”,是一个变通写法,读起来很顺适,我看可以接受这样的宽对。“芳迹”与“霸图”相对,做到虚实相当。关键在于选用“迹”、“图”二字。福建钟友最擅长这种功夫。
《香港•老虎》分咏 作者吴寿松。录自1997年北京诗钟咏作
赤日重光干诺道
威风尽扫景阳岗
用武松打虎的典故写出下联,切合题目达到不可移易的程度。“赤日重光”与“威风尽扫”自然成对,有如天成。“干诺道”是香港的一条知名街道名称。
《无酒•石崇》分咏,作者张伯驹。见于《春游社琐谈》(1998年版)
纵使有花兼有月
只能谋富不谋身
集李商隐和吕岩的诗句,上联的切题,引而不发,让读者自己认同。下联完全切合石崇的身世。集句是凑合前人的诗句,往往是两联之间关联不够。此作上下联句式一致,相对的词和字,结构和词性相同,两句的句意也都有表示某种不完美的感觉,也算有相近之处。
《帆•杜牧》分咏 作者易顺鼎。见于《吴社诗钟》(1886年成书)
三千殿脚春风锦
廿四桥头夜月箫
上联写锦帆,用隋火易帝开运河用妙龄少女为行船拉纟牵的典故(史称殿脚女)。下联化用杜牧咏扬州的名作《寄韩绰》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成的。此作切题很勉强,重在“殿脚”、“桥头”等逐字相对,借以拉近两句关系,以此种游戏笔墨取乐。以前诗钟写作中有这样的一派,仅举此为例。
《云•雨》分咏 作者吴爝光。见于《燕山钟韵》第十九期(2003年)
无心出岫成苍狗
有意随风润绿苗
咏作《云•雨》,很多作者化用陶渊明的“云出岫而无心”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此作写得最洗练。以“出岫”与“随风”相对,加上前后的衬托,不但咏出主题并且如表心志。
《台灯•猪》分咏 作者冯再兴。见于《诗钟报》第四期(1995年)
插葱自古强装象
伏案如今胜聚萤
此作是引歇后语和典故写成的。“猪鼻子插葱——装象”是讽剌好装模作势的人。下联用了古人囊萤读书的故事。
以此作为例,可以看到在诗钟写作中用典有两种情况。一种与一般诗文的用典相同,所起的是比喻修辞的作用。如以囊萤夜读比喻在台灯下伏案读书。另一种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引“猪鼻子插葱”的歇后语,只是为了切合题目中的“猪”字。这是一种独特的用典方法,常见于诗钟和谜语的写作。
注:本讲资料来源于网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节课我们讲了对联的禁忌。
这节课,我们讲对联的形式、种类及常见的一些方法
一、对联的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
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
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
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1、正对
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如安徽白龙庙联:
龙藏巨海秋云淡
鸟宿荒冈夜月寒
2、反对
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
如:
旧社会天灾人祸
新时代国泰民安
又如:
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
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
3、工对
又叫严对,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
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这是古工对。
4、宽对
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
例如郑板桥联: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
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
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
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5、串对
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试看一副眼镜店联:
悬将小日月
照彻大乾坤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
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
三杯竹叶穿心过
两朵桃花上脸来
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6、回文对
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
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
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
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
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
北陵奇景奇陵北
南塔新奇新塔南
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
禽鸣听耳悦
鲤跃视神怡

可读为
怡神视跃鲤
悦耳听鸣禽
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二、对联的种类:
按用途分类
1.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三、常见的几种对联方法
我们上面说到的“回文对”其实就是一种对联方法,
即【回文法】使联语上下顺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的一种写作方法。
回文法有以下几种:
1.上下联都可以顺读、倒读、联意不变。
例:
处处红花红处处
翩翩绿叶绿翩翩
顺读、倒读完全一样了
2.上下联顺读、倒读,联意不一。
例:
风送红香花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3.下联是上联的倒读。
例: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回文法基本是以上三种形式。
下面讲另一种方法
【集引法】
即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词曲赋句、碑文、格言、成语等等构成新的意境的创联方法
1.集诗句:
例: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前为王维诗,后为李白诗]
2.集词句:
例:
风吹皱一池春水
浪淘尽千古英雄
[前为南唐冯正中词,后北宋苏轼词]
3.集格言:
例:
久病始求药误
年方悔读书迟
4.集成语:
例:
沧海横流,云蒸霞蔚
春风得意,人寿年丰
5.集书名:
例:
《虎符》《孔雀胆》
《龙种》《凤凰城》
6.集人名:
例:
孙行者
祖冲之
7.集药名:
例: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女贞子][打马]过[淮山]
下面讲第三种方法:
【借代法】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例:
家有万金不算富
命有五子还是孤

[千金代指一女,万金即十女,女婿算"半个子"则十女有五子]
第四种方法:
【双关法】
以一个词语同时关顺着两种不同事物的制联方法叫双关法。
例1: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竹器店联,虚心、劲节皆双关]
例2:
不历几番锻炼
怎成一段锋芒

[刀具店对联]
第五种方法:
【比喻法】
用打比方法去制作楹联,最为人们所熟知乐用
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第六种方法:
【拟人法】
把某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表现成为有生命力的人的语言或行为,借物抒情的方法
例: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奸臣
第七种方法:
【映衬法】
创作主题不用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旁的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一书生表示家贫如洗之联]
第八种方法:
【夸张法】
借助丰富的想象,言过其实,以达到某种形象的艺术效果的作联方法
例:
吸来江水煮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第九种方法:
【镶嵌法】
指将特定的汉字巧妙而自然地嵌入上下联语中的方法
注:镶嵌法范围极为广泛,计有气节、姓字、数字、方位、药名、年号、名称等等不再细论
A.整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
例: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民间神像“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  
B.横嵌:将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的方式
C.坚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分别嵌于上、下联中的格式。
下面举例分述:
1.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
[桂]子飘香清肺腑
[林]荫夹道悦宾朋
2.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
例:
丹[桂]虬枝欺鬼斧
琼[林]洞府仗神工
3.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
喜斟[桂]洒延嘉客
笑饮[林]泉涤俗襟
4.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
例:
森然八[桂]甲天下
宛尔千[林]隐洞中
5.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
例:
吟诗共醉[桂]花洒
览胜同披[林]壑风
6.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
例:
此地常招折[桂]手
今朝独有植[林]心
7.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
例:
拿云有志攀丹[桂]
射月无弓挂绿[林]
8.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联之首下联之尾的位置。
以镶人名 [小红] 为例:
[小]楼一夜听春雨
姐妹花开月月[红]
9.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语的位置。
以 镶人名[玉云]为例:
香如兰蕙温如[玉]
[云]想衣裳花想容
10.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以镶人名[张三、李四] 为例: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月行[李]一[张]琴
D.递嵌:将一个名称顺序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名合称起来才成系统的方式
例: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E.叠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方式。
例:
[冬]夜灯下,[夏]候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春秋一作四季之春秋,一作书名中的春秋。北西一作方位,一作戏曲名。】
F.暗嵌:指将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镶省,钦二字。少目为省,欠金为钦]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故有人作此联讽之
G.对嵌:指在上下联中均重复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
例:
[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
[林子超]主席国府,联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H.单嵌:顾名思义,就是只嵌名称于上联或者下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
人自玉堂来,使亦称仙原不俗
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镶富民)
I.顺嵌:指将名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
[苏东坡]西[游赤壁]
[湖南客]小[住黄州]
镶苏东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
J.反嵌:指将名称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镶嵌
例: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K.综合嵌:将上述几种镶嵌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题韩江酒楼联
(注:唐.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刘伶:嗜酒闻名天下。 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坚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第十种方法:
【综合法】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殊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的作联方法,特别见于长联使用
1.用典与镶嵌的综合运用。
例: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注: 上联的“六君子”是中药汤头名。袁世凯在称帝前,杨度等六君子拥他为王, 下联的“二陈汤”也是中药汤头名,实际上又指陈树藩、陈宦原为袁亲信,后见大势不妙。又“独立”成了袁的“送终药”。
2.漏字与谐音的综合运用。
例: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注:清朝某中堂大人当过明朝官,后投李自成,李失败后又摇身一变,为清朝官吏,时人写一联讽之,上联有意漏写八字,隐含忘(王)八,上联故意漏写耻字,寓“无耻”之意。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来“听”课。下面布置作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络上,大多数初学者对于联的认识都是从对句开始的。
在诗联群中、在论坛上,往往都是别人出句,学着去对。
微笑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一开始不是律不合,就是意不合。
那么从哪里入手去应对才能既快又对得好呢?
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对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理解出句
如何理解出句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是找准出句节奏。
二是把握出句风格。
三是体会出句意境。
节奏是联对仗的关键,节奏不对称,就不能实现对仗的工整。
如:我劝 / 天公 / 重抖擞
这是一个典型的二二三节奏的句式,大家很熟悉

承/上下/求索志,这个就不一样了
如果断错了,承上/下求/索志
那么,就不能理解联意了。
从上面所例举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同样是七字联,其节奏是不相同的。
在应对时,只有把握对了节奏,才能正确了解句意。
不同风格的出句,其表达的意境和心里状态是不同的。
有人将联的风格分为雄奇、婉转、工丽、典雅、自然、质朴、真切、浪漫、趣味、新异等十种。
微笑以为很有道理,当然,也有很多更粗和更细的分法。
同一副对联,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其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都是见仁见智。
如: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出句自然,对句雄奇。
又如: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出句真切,对句婉转。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这是一集句联,上下联分别出自李贺、石曼卿的诗句,对仗工稳、天衣无缝。可谓典雅。
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工整秀丽的风格跃然纸上。
月明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用白描的手法,表现质朴的感觉。
有很多联在出句时就体现了特有的风格,同时也给下联以一定的风格的限定。
体会意境,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体会出句者出句时的心理活动,把握出句都想要表达的内心语言和情感。
这里要注意的是,出句中是否有时间的限定和场所的限定。
也就是说,出句者是在选样的时空环境中表达这种情感的。只有这样,才能内容相关。
二、找应对关键
在应对过程中,要学会找到联眼,也就是应对的关节点。
如:
海到无边天作岸
这一句其实也很直白,海的尽头,海天相连,好象天是海的边一般。
关节点是尽头。
又如:
池蛙鼓噪蝉笛劲
用了两个喻,鼓和笛,一般来说,这种喻格是要在应对中关注的。但,意境支撑却不一定在喻格上,而在噪和劲。
三、拟对句
在了解了出句节奏、意境情况下,就可以组织对句了。
应对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为正对,反对,流水对。
我们知道正对就是对联的上下两联内容相关或相似,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
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
如:
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这是一个写竹的联,从竹子的两个不同的特征,表达了对竹的敬意。
将其引申到人的品德,就是对人的称赞。
联句上下对称,关联并列,通过从不同的视角看事物,表达对事物物质的理解。从而强化对某一事物的解读。
反对是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和,目的关系,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联就是典型的反对,反的是对待事物的态度,从表达人物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也反应出“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更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如近代趣联大师刘师亮(1874~1939)的一副讽刺时政的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再如唐伯虎的: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是百年身
这些都是流水对。流水对的关键是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那么在应对中,有哪些逻辑关系呢?
一是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
如: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二是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
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这联中,后句其实是对上联结果的解释
三是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
如: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四是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
如: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风雷本在天中,文章才藏腹内,但,因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五是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
如: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六是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
如理发店的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七是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
如: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八是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如:
春种千颗籽
秋收万担粮
九是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
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如: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从关节点入手,通过一种应对方法,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就能构成一个相对应于出句的句子,这样,对句就基本形成了
四、按格律、对仗的原则进行文字调整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就不一一细说了。
五、润色
通过文字调整,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符合对联相求的对句了,
但,如同一件工艺品一样,还应当对文字进行最后的雕琢和修饰,以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如:
春风扶弱柳
明月失梅花
此中的扶和失,均是通过不断的文字推敲得来的。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个实例:
出句:乳燕云边初试剪
这是丹鹤鸣霜出的上联,
在我们的论坛里有
出句很美
当看到这句时,我的第一感觉是:
春天,新燕在白云朵朵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久惬意、美丽的景色啊!

而“初试剪”三个字把燕子拟人化了,更轻灵明快。

节奏是正常的二二三。
如何应对呢?
我想到了同样代表春天的桃花,在岸边,洁净的水面映照着它慢慢的变得娇嫩艳丽。
景有了,上联用了拟人手法,下联也同样用拟人吧,以求趣味化更浓。
于是:桃花水面正描妆。之句应笔而生。
乳燕云边初试剪
桃花水面正描妆
从上联的动物写到下联的植物,都表现了一派生机盎然、趣味顿生的春景。
翻出此联来,并不是说我对得有多好,只是告诉大家对句方法而已。
此出句,还有很多朋友对得不错。
比如:清荷水面早擎杯【沧海几扬尘】
再如:疏风竹下懒调弦  [蝶妖]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下面照例布置作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作为语言文字艺术中的一个独立文体,兼有各种修辞手段和方法的应用,通过修辞使楹联的音韵和谐,语言精炼,让读者得到美感的享受,使楹联新奇巧妙,多趣多姿。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手法,就是运用声、韵、调的因素,有意识地运用谐音、叠韵、押韵、同音、异音、摹声、绕口、变读等修辞手段,进行遣词造句,达到读音上的巧趣,形成特殊的音乐节奏美感,从而增强楹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即运用字词的同音和近音构成双关意义,使联中某些字、词的意思表达另一层意思,达到含蓄委婉、幽黙诙谐,能使联语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效果。
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这句对联就是采用双关的对联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表现事物事情,此联起源相传明朝宰相李贤,看中了青年才子程敏政,打算招他为婿,设宴款待他的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句道:“因荷而得藕”;程敏政猜到其用意随口应对:“有杏不须梅”。李见其才思敏捷,把其女许配他。
李表面上似乎说盘中的莲藕,其实是借用双关的修辞格,荷者,何也;藕即指佳偶。问程凭什么得配偶。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程机敏过人,大胆说:“我三生有幸,何用人作媒。”杏者幸、梅即媒也。一问一答,但不说破,一个心照不宣,一个正中下怀。一联兼得佳偶,实为趣事。
明唐寅有一联:

一担重泥拦子路
两岸纤夫笑颜回
说的是唐庚田埂赏景,忽见一农人挑污泥迎面而来,田埂太窄,无法让路,农人出一上联,言明对得上,方可让路,上联的意思极为明白,我担了一担污泥拦住了您的去路,然而“重泥”谐音“仲尼”,即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因子路性情鲁莽,孔子经常劝阻他,联语又含孔子当年劝阻子路之意,
唐寅一时无对,只好让路,后外出访友,遇见一群纤夫说说笑笑回家,突发灵感,遂对出下联,下联仍用谐音双关,表面说纤夫们笑逐颜开回家,而“纤夫”谐音“庆父”,春秋鲁国权奸,颜回是孔子弟子,全句隐含当年鲁国权奸讥笑孔门贤人之意。
又如金圣叹联: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莲子,果品名,莲与怜谐音,“苦”字双关,有味苦和情苦之意。梨离同音,“酸”字双关,有味酸和情酸之意。据说此联是金圣叹临刑前口占,即言父亲与儿子生离死别的苦凄心情,立意新颖,意义精深。
二、同音
同音是运用汉字同音不同字的特点,在对联中重叠使用同音(近音)汉字,从而造成语音上回环往复效果的一种用字艺术,以表达巧意,别种情趣。
如:
天星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上联“阁”“鸽”音近,下联“洲”“舟”音同,分别叠用五次,使该联音韵悠美,饶有趣味。
再如:
饥鸡盗稻童同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又如明徐晞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相传徐晞作府吏时,随太守漫步庭院,有鹿独宿屋边,太守出此上联,出句屋、鹿独宿为“屋”部,均为入声字,太守出了上联后,良久无对。徐晞却已对出下联。对句四个平声,属“齐”部,实为巧对。   
三、、异音
异音法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同音假借,同音多义的方法,作成对联,使对联妙趣奇丽。
比较有名的如秦皇岛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句奇联就是运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和通假借读,正确应这样读: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四、叠韵
将韵母相同的双音词相连接入联。
如:
宛转通幽处
玲珑得旷观
“宛转”为叠韵,“玲珑”为双声,二者构对,工稳贴切。
用于叠韵作联的词很多,如苍茫、伶俐、徘徊、招摇、腼腆等。大量的连绵词,多数为叠韵词。
五、押韵
楹联本身无韵可押,但为了增强声律美,有的联家在创作中引入押韵,楹联押韵的手法是从诗词押韵手法中借用,所不同的是,律诗押脚韵,而楹联在句中押韵者较多。
如清梁章钜题池上草堂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六、变读
汉字一音多字,同音异字的现象特多,从联中与不同字且同音的字义处理解,进行多种解释。
如:
庭前种竹先生笋
庙后栽花长老枝

一种理解为:种竹生笋,栽花长枝。另一种理解为:先生种竹收笋,长老栽花赏枝。而一种理解为:种竹致先生折损,栽花使长老支起。
七、摹声
利用象声词摹拟人或物体的声音制联,给人如身临其境之感。
如:
谯楼上,咚咚咚,锵锵锵,三更三点
草堂前,汝汝汝,我我我,一人一杯
八、绕口
绕口是把同意和谐音字放在一起,使其读起来拗口,形成难读的特殊效果。
如:
移椅倚桐同赏月
等灯登阁各攻书

九、回文谐音
例如:
书上荷花和尚书
书临汉贴翰林书

这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谐调,或者同字异义,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回文联难度更大。
因此,回文谐音对也就是在有些回文联中,顺读和倒读,谐音不同,意思明确的对联称为回文谐音联。
十、叠字
是指同一词语反复出现在同一句中,表面上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重复。又叫同义反复、首词重复等。
如: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再如: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与一位和尚应对的一联,也是首尾重复的叠字联。
又如:
暑鼠量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这句民间奇联是一种首尾重复词的对联。
上句首尾重复“暑鼠”两字,下句首尾重复“饥鸡”两字,且各用三组同音词,相映成趣,颇为别致。
运用语音修辞手法撰联,在此介绍上述十种,方法其实远非十种,还有的联家称谓各异。
运用语音修辞是一项需要广泛语言积累的事情,作联要依自然法则,随意拿来,顺手而成,
切不可生搬硬凑,要让读者有水到渠成,自然顺畅之感。
好,今天就啰嗦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讲对联的其他几种修辞方法。
另外,下周日因本人有事外出,不能上网,所以停课一节,请相互知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节课,我们讲了楹联的修辞手法中的语音修辞,这节课,我们继续讲几种修辞手法:
一、文字修辞
文字是组词造句的基本要素。利用方块字形、义的特点,进行楹联创作,经过艺术构思、组合,使楹联产生活力。
1、析字
析字就是对汉字进行肢解、拆合,翻出新意。有拆字、合字、离合之分。
如清李调元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剪开出字两重山。
联中将磊字拆成三块石,将出字拆成两重山。
2、嵌字:
嵌字即嵌名联,将特定的人名、地名、事物名嵌入联中,彰显主题。
嵌字联用途广泛,撰联难度也比较大,要达到切人、切事、切时、切情、切景,实非易事。
嵌名联有整嵌、散嵌、竖嵌、横嵌等多种形式,其格式也在几十种之多,本讲只就最常见的两种进行粗略介绍。
A、凤顶格:
也称鹤顶格,就是将两字分别嵌于上下联的首字位置。
如清吴锡麒贺王惕甫任华亭教官联:
       儒以道得民,此官不贱;
       学而优则仕,如日之升。
上联意谓学校以传授知识感化民心,官虽小而不卑贱。
下联运用《论语》成句,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如旭日东升。
首嵌“儒学”,极其自然。
B、雁足格,亦称凤尾格,即将两字分嵌于上下联最后一字位置。
如于海洲先生撰写的剑门关联:
       七十二峰插利剑;
       三千仞壁耸天门。
尾字嵌“剑门”。
3、镶字,主要是镶虚字或数字,使联句突出和加强主题。
如:
       经营财广
       悠久利丰
有人改为:
       经之营之,财源足矣;
       悠也久也,利莫大焉。
通过“之、矣、也、焉”四个虚字,使联意得到加强。
4、同旁:
同旁联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对联。使楹联具有整体美。
如: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远迁迷道,速回莲迳遂逍遥。
上联就眼前处境,写寒士飘泊,凄清心情,均带宝盖头。下联带有禅味,劝人迷途知返,都带走之。(古体回字带走之旁)
5、置换:
将一字拆开后与另一字组合新的合体字,表示另一层意思。
如:
       岘上凿山,取石作砚;
       地中挖土,积水成池。
上联将岘字的山凿去,让石与见合成砚。下联将地挖去土,让水与也合成池。
另外还有缺隐、重字、端形、顶针等等。大家课后可以百度,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二、词汇修辞
汉语词汇极其丰富,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楹联创作的丰厚条件。运用词汇多式、丰富的含义,进行千变万化的组合,即为词汇修辞手段。
1、拆词:拆词是将楹联中的一个词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词性的词。
2、叠词:叠词又称连珠。即上下联相应位置用音节相同的字或词重叠使用,以增强立体感和声律美。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叠字、叠词的词性多种,字数重叠亦不同
如:清李调元夫妇互对联: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凉凉暑暑,严冬过后始逢春。
3、联绵:
联绵词是双音的单纯词,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而不可分割。
联绵词很多,如:蘑菇、鸳鸯、伎俩、苍茫、笤帚、汹涌、徘徊、琉璃、扶摇、胭脂、栏杆、垃圾、崎岖、情愫、硫磺、妩媚、逶迤、安宁、狼狈、踌躇、骷髅、经纶、铿锵、馄饨、贿赂、等等。
4、回文:
回文也称回环,利用语序回环往复,表达事物的有机关系。可顺读、可倒读,颇有情趣。
5、串组
串组就是把几个没有逻辑关系的同类事物名称组成为有意义的联语。常见的有人名、地名、戏剧名、词牌名、药名等等。
如,黄遵宪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复,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联中:当归是中药名。旋复是花名。无恙是虫名。奈何是鸟名,即杜鹃鸟。联意为,虽然人已还乡,却信念犹存,面对清廷的迫害,坚守变法的希望。实为近代联坛佳作。
串组联多种多样,如词牌串组,数目串组,四季、四方等串组,还有各种名称联合和交叉串组,等等。
6、转性
转性也称转品,使词性发生变化,亦即活用词性。
7、成语:
运用固定的成语撰联,生动形象,词约义丰。能成对的成语相当多,只要使用得当,皆可成为佳联。
如:
       花枝招展,云雾迷蒙。
       风华正茂,才貌俱全。
       江山如画,日月经天。
       春风得意,暗箭伤人。
       气吞宇宙,笔走龙蛇。
       等等。
8、用典:
把历史典故巧化入联称为用典,用典有明用典和暗用典。
如:清许太眉题杭州西湖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花风,尔且慢到;
碧懈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这联用了哪几个典,大家仔细看,可以课后交流。
9、数字、方位与颜色
运用数字入联为数字联,运用方位入联为方位联,运用颜色入联为颜色联。这个好理解,这里就不举例了。
10、助词
助词多为虚词,助词入联,可收巧妙的效果。
如:清何元普题宝光寺大雄宝殿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来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上联意为脱俗之人看待事物的得失成败之转变。下联意为天下事了结往复,当避之则佳。联语充满禅意。多处用也、了等虚词、令人遐思。
三、语法修辞:
按照语法的特点,在成句、成联上运用语法手段加以修辞,以便强化主题,加强表现力。
1、设问:
以疑问的方式进行陈述,明知故问,以引起注意,加深印象。有:有问无答、有问有答、前问后答等。
如:秋菊联:
       问菊花因何艳丽?
       是秋霜惹我逍遥。
2、反问:
反问是无需回答的疑问,明知故问。其答案已在反问句中,以突出主题,增强说服力。
如:佛寺联:
        若有爱心?何必遍寻施主;
        且祺佛道?更须广布香烟。
上联反问,说明如真有爱心,就无须到处化缘。下联反问,如真布佛,慈心当广布。
3、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节奏一致的短句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或相关意义的修辞手法,称为排比。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势,加深情感,强调事理。
如:格言联。
       知义、知仁、知礼信;
       习联、习赋、习诗词。
4、反复:
故意连续成间隔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种意思,深化主题,增强节奏感。
如:
       一生诗意,一生痴情,寄与云烟风雨;
       半醉梦家,半醉游子,归来月色沧桑。
5、层递:
层递联是把三个以上的语句,按照结构及逻辑关系进行组合,以语意、范围、时间、数量、程度等顺序依次排列,进行层层推进,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增强效果
如:格言联:
       一碗粗粮、二盘蔬菜、三顿依时、四季平和常自省;
       万山豪气、千里情怀、百年如梦、十分坦荡觅相知
如:格言联:
       一碗粗粮、二盘蔬菜、三顿依时、四季平和常自省;
       万山豪气、千里情怀、百年如梦、十分坦荡觅相知。
上联的一至四,下联的万至十,一升一降。还有一些联一联降,另一联升的,等等。
6、对比:
两种事物的同一个方面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正反、相对比较,使语言色彩更加显明,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如:讽某官联:
       儿狂妄、爸孤单、谁信清廉父母;
       妻空房、妾金屋、何成正道丈夫。
7、比喻:
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使事物更生动、更具体,给人以更显明、更深刻的印象。比喻中被比较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比喻的对象叫喻体,二者之间的联词叫喻词。
如:荷塘联:
       莲苞举手期登岸,
       池水无言待弄湖。
把莲苞比喻成举手,跃跃欲试,期待登岸,池水平静,比喻为无言,默默等待有朝一日成为弄湖儿。联中同时用了拟人手法。
8、双关:
字面是一层意思,而隐藏着另一层更深的意思,说是双关。
如:
红杏出墙,本非引蝶招蜂,原是庄园太小;
老蚕作茧,谁愿闭门塞户,亦知丝路犹长。
另外,还有断句、分总、比拟、夸张、衬托、代名、呼应、反语等等手法,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讲对联的自对
对联有一些基本格律,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以及对联基本格律的一些禁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带变通性质的创作手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等等。
表面上看来,这些创作手法似乎并不遵守对联基本格律,但究其实质,却是对基本格律的补充与变通,因此是允许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对联的自对”。
所谓自对,是指上联内某处自行对仗,与此同时,下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这种对仗方法,叫做对联的自对。
通俗地讲,就是上联和上联对,下联和下联对,但上下联的对应处结构要相互一致的一种对联方法。
这种对联常出现在比较长的对联之中。
凡工整的自对,上下联间对应处可以不需对仗;或虽对仗,可以不用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对联中的自对手法,从全联整体对仗工宽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三种,分别是:兼用相对式、宽松相对式、不相对式(其中,还包括一种比较特殊的破律式)。
一、兼用相对式
句中自对,与上下联相对,当然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而且往往同时存在。这种自对,可称之为兼用相对式自对。
如:
鄂比赠曹雪芹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
其中,“远富近贫”“疏亲慢友”之间,不仅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存在对仗,而且上下联之间对仗也很工整。这种兼用相对式自对,从全联的整体对仗效果看,无疑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称美。
又如:
王藻儒题天台万年寺联: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其中,“月影溪光”“松声竹色”之间,也是如此,句中自对颇工,上下联相对亦工。
再如:
胡敬题太白楼联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其中,“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青山对面,明月当头。”句中自对颇工,上下联相对亦工。
二、宽松相对式
运用句中自对时,对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来说,要求就比较宽松。
所以,有些对联,自对颇工,而上下联之间相对得就较宽。这种自对,可称之为宽松相对式自对。
如:
西湖某社戏台集句联
古往今来只如此;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其中,“古往”与“今来”、“ 淡妆”与“浓抹”,自对很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比较宽。
又如:
汤文正斌题无锡惠山邹忠公浩祠联

六经万户千门,只慎独两言,上接泗洙,下肩伊洛;
三疏九年再窜,痛引裾一决,晚行岭海,夜渡潇湘。
其中,“上接泗洙”与“下肩伊洛”、“晚行岭海”与“夜渡潇湘”,自对比较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比较宽一些。
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对联(喜联、挽联、楹联、春联)在原则上须用工对(包括借对和“诗”、“酒”一类的对立语),不大可以用邻对、更不能用宽对。”
表明对联在词类对仗的要求,高于律诗对仗的要求。所以,有时即使上下联之间已经对仗,只是不太工整,作者为了求工,亦常采用自对方法,以作补救。
如:
上海市徐光启墓联:
治历明农百世师, 经天纬地
出将入相一个臣, 奋武揆文
这副对联,上下联间已经对仗,但不是工对。
上联首句“历”(指历法)与“农”(指农学),都属知识类名词。下联“将”与“相”都属官职类名词。不同门类的名词相对,自然是属于宽对。
但上联“治历”与“明农”自对,下联“出将”与“入相”自对,都是同门类的名词相对,是属工对。
同理,上联“经天纬地”与下联“奋武揆文”相对,是属宽对。但上联“经天”与“纬地”自对,下联“奋武”与“揆文”自对,都属工对,
这样,上下联间虽然是宽对,但经自对补救后,全联便视为工对了。
三、不相对式
还有的对联,只用自对,上下联之间,基本不相对,甚或完全不相对。这种自对,可称之为不相对式自对。
要指出的是,这种自对句式,在对联(尤其是多分句联或长联)中,是普遍存在的。也叫邻句自对。
如:
王十朋题江心屿江心寺联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其中,“青山横郭”与“白水绕城”、“初日芙蓉”与“晚风杨柳”,自对比较工,但上下联之间,就词性和语法结构的对仗而言,基本不相对。
又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 暝烟两岸,斜日半山 ,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 花露侵诗,槐熏入扇 ,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暝烟两岸,斜日半山”与下联“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并不对仗,但上联“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下联“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
再看:
北京市颐和园澄爽斋联:
芝砌春光,兰池夏气
菊含秋馥,桂映冬荣
上联“砌”与“池”都是名词,下联对应处“含”与“映”都是动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但上联“芝砌春光”与“兰池夏气”自对,下联“菊含秋馥”与“桂映冬荣”自对,而且都对得极工。
对联的特色在于对仗美,如无对仗,则与散文无异。自对便是强化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为前人乐用。
尤其长联,假如没有自对,初读时就感觉不到对仗美感,只有再读时,把上下联逐句对照,才能领悟,因此长联自对最为普遍。
更何况在上下联间对仗不工,或甚至不对仗的情况下,自对还可以起补救作用,所以善于使用自对,对撰写对联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再来看看几副联:

邓廷桢题明远楼
楼起层霄,是明目达聪之地;
星辉文曲,看笔歌墨舞而来。
此联中,上下联的“明目达聪”、“笔歌墨舞”,分别是“明目”与“达聪”、“笔歌”与“墨舞”自对,就是典型的语词自对。
吴鼒挽吴谷人联
仕隐追随,颓景相怜如一日;  
师生骨肉,名山可许附千秋。
这副对联中,上下联的“仕隐追随”,“师生骨肉”,分别是“仕、隐”,“追、随”,“师、生”,“骨、肉”相对,可谓字词自对的典型。
杨升庵题云南省城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莽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这副对联中,上下联的“烟霭有无”,“ 雨晴浓淡”,也分别是“烟、霭”,“有、无”,“雨、晴”,“浓、淡”相对,也是典型的字词自对。
以上诸联,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存在自对,且自对往往比较工整,但上下联之间的对仗(包括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两大对仗要求),基本不相对,甚或完全不相对。
更有甚者,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不相对式自对,表面看起来还有破律之嫌,但实质上是对格律的一种变通,因此,也是允许的。这种类型的自对,可称之为破律式自对。
如:
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联“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下联却对之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似乎犯了对联格律中不规则重字之大忌,不过,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实质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
总之,在对联创作中,自对是一种广泛运用的对仗手法。由于对仗是对联格律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对联格律的核心要求、对联的本质特征
而自对手法,不仅是对仗手法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尤其是它还能起到比较灵活的变通作用。
因此,掌握自对手法,对于一个对联创作者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讲第十课,对联的用典
一、典故的含义
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呢?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简言之,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
二、对联用典的要求
对联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概括,以典谋篇,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典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统一的效果。
可见典故于对联的重要性,真是功莫大焉。因此,要求运用典故,做到熟悉典故,积累典故,善于选择,使典故用得妥贴妙切。理得义明,达到“情欲信而辞又巧”。
下面就具体要求进行分述。
一要了解历史。多读点古书,熟悉典故,掌握典故。这点相信大家无须我多说。
二是要注意典故的思想性,重视典故的教育作用。
如 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三要典故用得新颖,使典故在对联中有新鲜感。
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 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作者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
如 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作者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
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致使岑后来迷路得返,当归功于此联之妙力。此联作为墓祠联,不见悲寒之色,用典奇绝,笔法乃联中稀品。
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致使岑后来迷路得返,当归功于此联之妙力。此联作为墓祠联,不见悲寒之色,用典奇绝,笔法乃联中稀品。
四是用典要准确。
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
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
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五是讲究匠心技巧,活用典故。
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的“用事全贵能化”,所谓“化”,是点化、变化的意识,就是教人变通活用典故。
要做到“化”,当然要讲究技巧,运用拈用、掇合、改造、脱化、翻新等异乎寻常的方式。下一节课将重点讲用典的方法。
六是要注意修辞。
对联,仅上下两句,字数有限,更要求讲究辞章精美,凝炼准确,生动形象,文约旨丰,使联句更有亮色,增强艺术感染力
这就要靠修辞来实现。如说桃,用“红雨”、“刘郎”等典故代。说柳,可用“灞桥”、“阳关”来代替。
把典故由来弄明白,就明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具体的形象可以引起联想,使人对联意更易于明白通晓,品味出非凡的意境。
七是用典不可过多,尤其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典故。
如: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
査找一下,原来:第一句“学士青莲”出自唐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在长安做过翰林院学士。
“尚书红杏”指的是宋诗人宋祁,官至尚书,诗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
尾句“中郎绿绮”说的是东汉文学家蔡邕,官居中郎,妙操音律,以焦尾琴闻名,古代称琴为“绿绮”。
最后四个字,引用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书写《黄庭经》。全联共16个字,用典4处,成心不让人看懂
八是用典要照应主题
做对联,用典时特别要注意它的对称形式,即文与义的关系。
如上下句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典故,典故之间内容要和谐,性质要对称,不要生拉硬扯。
典故的引用必须服务于主题,这是关键。
如庐山白鹿升仙台(又称街碑亭)一联写的与内容十分贴切:
故从此处寻踪迹
更有何人告太平
史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时,有一名周颠的疯和尚,于南京处唱太平歌,大意是说:“朱元漳当了皇帝,天下会得太平”。
朱听说后,将其招至军中,随军而行。在朱元璋横渡长江时,狂风大作,兵马难行。
周颠立于船头,向天大叫数声风雨骤止,顺利渡江,后周颠告辞要走,朱元璋问去何方?
周答:我是庐山竹林寺僧人。
后来人们传说他在仙人洞北竹村等处骑白鹿升天而去。朱元璋为他在此建升仙台和御碑亭。
此联之妙,在于它全面地将故事化为联内,文辞紧扣主题,语言平中具奇,非大家所不能为。
九是用典要自然得体
要明白用典不是点缀作品更不是炫耀文采,卖弄风骚。
用典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作品是给人看的,用典必须做到不生涩、不枯燥、不失度、不牵强。
中国历史典故浩若烟海,我们用典的范围毕竟有限,使用典故必须避免那些生涩、偏颇、繁乱、含义不清以及不称为典故的“典故”入联。
更不能随意串联一些成语、典故或者人名以成联,使人读之生厌或不知所云。
典故要给人以美感,要成为点睛之笔。
如蒲松龄的镇纸铜条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语中连用两个典故,上联借用项羽救赵过漳水后,沉船、破釜、背水一战,终获大捷的典故,无半点雕琢之感。
下联借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熬十年,绝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和远大志向。
十是用典要积极上进
例如: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联句。
如何做好对联,无捷径可走,必须平时多读一些名诗、名句、名联,久而久之,会得悟其真谛。
多写,首先应在多读的基础之上。总之,在用典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创作出新的胆识,不要在别人的陈词滥调中爬行。
这是我们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所在。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收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节课,我们讲了对联用典的含义和要求,今天我们讲对联用典的方式。
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
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下面就谈谈用典的几种方式:
1、拈用
将古诗文中的原话照搬或稍加改动而成联,称拈用。
如杭州岳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上联引自岳飞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只将顺序颠倒一下,属拈来之笔。
下联引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只改动几个字、即翻成新联。
又如: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是用李商隐《乐游原》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稍加变动,用以表示作者在艰困的境遇中,对反帝斗争的坚定及对新的希望抱着乐观态度。
2、掇合
在一联里,将不同作品中的互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典故掇在一起,为同一主题服务,即称掇合。
如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此寥寥十字,便全面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
上联“生死一知己”,是说韩信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者,均为萧何一人。也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下联是说,韩信在早年因家贫挨饿,幸被一洗衣妇人救助,才保全生命。后韩谋反被捕,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之手。
又如:
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为外人道也;
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渔子问之。
上联取自韩愈《祭十二郎文》,下联用《桃花源记》意,语出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李文句原是互不相干的,但作者将二典撮合入联,叙写桃源古洞,妙合自然,可称得体。
 3、改造。
在典故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对内容略作改造。
如郭沫若写的一副抗日联:
 龙战玄黄弥野血;
 鸡鸣风雨际天闻。
上联用《易经》中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玄黄”为天地,意为中国大地正在进行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人民为捍卫祖国血洒大地,
下联“鸡鸣风雨”原于《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表示战争风雨如晦,人民闻鸡起舞奋起抗战之声响彻天际。
作者把所用典故略作改造,直抒全民抗日同仇敌忾、意气风发的必胜信念。可见改造典故亦可写出好联。
又如: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传说此联为清代大学土纪晓岚所做,因他的府上人多次被庸医所误,故对不学无术的庸医恨之入骨。为此,他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变成一幅嘲讽庸医的妙对。
按原诗的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华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因为身体多病,连老友也疏远了。改联不变一字,只调换了“才”、“明”、“病”、“故”四字的位置,意思则变成为由于庸医所致遭财主嫌弃,由于总出事,故病人都不来求医。
可称神来之笔,令人称奇。
此为改造典故的很好范例。
当然,对用典的改造,不仅在于动字,有的可用原意,有的反其意而用等等。这要作者通晓典故,掌握好用典的分寸及典故的内涵及外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改出新意,不落俗套。
4、翻新。
把原有典故翻出新意,或反其意而用之。
如近人陈逢元在民国初写的岳阳楼联:
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
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
上下联后句用杜甫《登岳阳楼》诗句,作者借来反其意以讽当年军阀割据,连年兵戈不休,使典故原意另有一番新意。
又如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庐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有何辩襄阳南阳
据传此联为清代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府顾嘉衡所做。有关部门对茅庐的所在地,多有争议,一说在湖北襄阳的隆中,一说在河南南阳。
顾嘉衡是清襄阳人,当时他正在南阳任职,地方人士要他证明茅庐的出处,顾颇感为难,于是便撰写一联于卧龙岗处。
意思是说既然诸葛亮对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扬名天下,又何必去为茅庐这一小事而争论不休呢?此联句显示了作者的大度胸怀。
5、脱化。
即把典故不显一点原有痕迹用上,但又不能陷入词晦意涩中。
如: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
湘灵,为舜妃娥皇,吕仙指好酒的吕洞宾。子美诗,是杜甫《登岳阳楼》诗,希文笔,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初读,仿佛联中的琴、杯、诗、笔都在泛指,实是运用典故,只是典故用得巧妙,脱化得了无痕迹罢了。
又如湖南岳阳楼一联:
四面湖山收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乍看不见用典,其实不然。
下联应是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脱化。重在“忧乐”二字。二字关情,用得极巧。
6、修饰
修饰即摘取原文中、诗词中的句子加以修正,以符合对联的要求。
下联是清末秀才许经明为明诚学校所题之联:
明以辩之,学以聚之
诚者成也,校者教也
联中四小句,形成字句对,集引对,联首二字藏“明诚”二字,以誉明诚学校之意,后半句首字冠“学校”二字,主语诚、校与谓语成、教分别构成叠词,妙趣横生。
上句“明以辩之”,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诚之”,在明辩之句中加一“以”字。
“学以聚之”语出《易经•乾卦》:君子“学以聚之”。
下句“诚者成也”,出自《礼记》,原文为“诚者,自成也”,删去一个“自”字。“校者教之”出自《史记•儒林传》正文。
上句的意思是说,学者要对所学知识必须加以分辨以求其解。学者以学而聚,亦学问之聚处。
下联的意思是说教育十分重视“诚”的,只有讲诚,方成大器,联语典雅自然,主意深邃,堪称奇绝之作。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收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讲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讲了用典的方式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无情对。
一、何谓无情对?
对对联的一种格式,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
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当然,这里所指的文字游戏不含贬义成分,同现在的字游族相似)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时间。
二、无情对的特点
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但绝非“拉郎配”、“乱点鸳鸯”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方能妙趣横生,却又回味无穷。
无情对的特点之一,首先是对仗上面的工稳,何谓工稳,举例说明: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诸位请看,三对五,数字相对;星对月,天文相对;白对黄,颜色相对;兰对梅,花卉相对;地对天,天文相对。可谓字字相对,工稳非常。
无情对的另一特点之二,就是上下联意思风马牛不相及,再举一例子:
皓月一盘耳,
红星二锅头。
“皓月一盘耳”,是一个感叹句,意思为:皎洁的月亮,象一个圆盘一样。
到了对句,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成:“红色的星星象两个锅子里面的头”的,只能用其原来的意思,就是一个品牌产品的名称。
上述的例子,是一个很极端的“风马牛”,而无情对中,也有对句意思与出句能作牵强配合的,举例说明:
水发千支终入海,
风流万种尽归天。
这个采用了借对法,下联的意思,很明显是嘲笑“风流人”要“归天”的,但若要强词夺理的话,也未必是不能说得通:风无论怎样的流动,最后还是要归到天上去。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无情对的三个要点 :
1、逐字相对;
2、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3、大量采用借对法。
而上乘的无情对需要:
1、首先做到基本要求,即字字相对,意意相离;
2、上下句的词性、结构、节奏等等要颠覆;
3、上下句不能有可能的解释相关;
4、上下句都不可以出现为了迁就对应句而牵强的字眼--雕琢,但要不露痕迹;
5、不少于5言;
6、上下句要一庄一谐。
基本上,上面的特点其难度是递增的,但其中的关系又互相渗透,对于无情对创作者来说,其中辛苦实在是比一般的对联要大得多。
下面我们浅略谈谈无情对的手法之一——借对法。
三、无情对的手法--借对
无情对为何通常会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借对。
这里所说的借对,不是常见的借字(如清字借代青字,鸿雁的鸿字借代红色的红等),而是借义,从逻辑上讲是偷换概念,如: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又如: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为何要“借”呢?
概因无情对之所以“无情”,是其能产生歧义,而歧义的构成,是源于我国文字的精妙性,一些字(词)具有多义性,即使是两个组合相同的句子,也可能因意义不同而大相庭径。
这点,在外语上也会有一些,但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与汉字的精深奥妙匹敌。
四、无情对的创作
无情对的创作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反推论
反推论,是指作者的创作思路从无情对的对句开始,通常是由一句俗语、熟语或成语等既有句子而反向寻求出句。
如:
甘地有缘涉足非洲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这一类型的创作,通常作者会把后得的句子发表出来,和大家作一个愉快的交流,到最后有人能度出其心思了,便大可以报以哈哈一笑。
2、巧合
巧合,是指出句者本无意求无情对的,但对句者在灵光一闪处把其对成无情对了,比方说,刚才的“风流万种”句,就是这样的情况。
巧合的无情对,在质量上通常会比反推论的无情对稍微有所欠缺,越长的句子越能反映出这种差距,这点很正常的,因为长的句子,受到的限制会比短句子多。
3、求句
这在一些比赛中通常会看见,其中也偶然会发现有佳品,但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出句者可能没有考虑到无情对句存在的限制,是所有对仗中最多的,往往出了句而得不到好的对句,
如某处比赛中的无情对出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应对者无数,但效果不甚佳
二是出句者自身对无情对的概念不甚了解,常常把产生歧义的对句作为出句,那么即使对句者对出了原句,总体效果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无情对及其背后的故事:
上联:五品天青褂。
下联:六味地黄丸。
【清】苏州某人陈见三,先曾为药商,后出钱捐得个同知。每逢年节喜庆之日,他便穿上五品官服,甚为得意。一日在筵席上,陈与某人高论,乃指自身官服以上联求对。那人知其曾为药商,乃戏以下联讽之,讥其虽着官服,实为药商,不懂文雅。
上联:饮马四眼井;
下联:驮人陆耳山。
【清】陆耳山(即与纪昀同修《四库全书》之陆锡熊)出城访友,归途过四眼井休息饮马,得上句,一时未曾得对。某日跟纪昀提起,纪言陆本身便是好对,陆不解,纪含笑对出下联,两人大笑。
上联:赐同进士出身。
下联:替如夫人洗脚。
此联为【清】曾国藩和其夫人所对。上联指封诰,曾国藩为赐同进士出身;下联为其夫人随口所对。但字字相对,其中妙趣各位须眉当深有心得。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
上联:黄昏我便思依汝。
下联:白昼公然敢杀人。
此联不仅为无情对,而且是诗钟中的分咏体联。所谓诗钟体即除联意外又可影射一物,类似谜联。但要求每句皆为七字。此联上联指枕头,下联指刽子手。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就讲诗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天讲诗钟与对联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诗钟的起源及概念
一、诗钟的起源及概念
对联是即景即事以简短对偶句写出所感所思的一种文体。
采用对偶句是为了以活泼的联想,或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主旨。
传情达意是目的,写对偶句是手段。诗钟是以提高这个手段为目的的写作。
诗钟是以寓教于乐的方法,对提高对偶修辞技巧,进行高难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各种规格体式的诗钟作品都能包括在对联的大范围之内。诗钟的佳作也是对联的佳作。
对联在清代中叶有很大发展,诗钟随后兴起。对联的声律对仗,使用有节奏的马蹄韵,句内平仄相间,上下句间平仄相对。七言律诗的声律与此一致。
诗钟从句式到词性和平仄的对仗,完全按七言律诗对偶句(颔联、颈联)的规范。因为嵌字体诗钟,原本就是塾学中老师出嵌字题,让学生练写七言对偶句的方法(早期也练写五言句)。后来福建诗社用来练笔竞作,再后来,流传到各地,成为社会上的文字游戏,也就是诗钟。
诗钟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
诗钟吟成,再作为核心联句各补缀成一首律诗,游戏结束。诗钟多半限定内容(诗题)、文字和种格,比如诗钟分咏,限“来、去”,即上联必须有“来”,对下联的“去”字。
诗钟比一般对联要求格律更工整,内容更含蓄,甚至类似谜语才好。如果限“来、去,七联”,则必须吟成七字对联七幅,“来、去”分别位于句中的七个不同位置。更有甚者,先固定每句的第一个字,比如“来”和“去”,再限“来、去,七联”。
二、诗钟的特点:
1、句式单一:诗钟一般限于7言。每联诗钟仅十四个字,不得增减。
2、对仗工稳:诗钟的对仗讲究属对匀整,浑然天成。忌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难称等毛病。
3、平仄和谐:诗钟的平仄必须严格合律,不允许以拗句的形式出现。
4、用字讲究:诗钟用字非常严格,以字字不落空,字字不能移易为佳制。
5、扣题严格:除非是镶嵌格,诗钟不可犯题面字,但不可转咏到题面之同义或近义字词上去,也不可以代替字明点题意。题目字眼虽不能点明使用,但却常以旁敲侧击影射之。
6、立意新奇:诗钟篇幅短小,应该尽量追求新颖诗意,争取出奇制胜。
7、对法讲究:诗钟虽为诗之一联,然切忌流水对法,而对仗亦不宜假借。
8、用典均衡:如一比用典,则另一比不能不用;而且两个典故最好同时代,至少要时代相近。另外用典忌过僻。
三、诗钟的格式
诗钟格式,可分:合咏格、分咏格、笼纱格、嵌字格四类。
而嵌字格又分: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魁斗、蝉联、辘轳、比翼、汤网、云泥、鼎峙、晦明、碎锦、双钩、四皓、五姐、六逸、七贤、八龙、九老等格。
下面简单讲一下四类格式。
合咏格
即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亦有例外者,并得随意加以某种限制。
例如:花落知多少(合咏,不犯题字)
1、
绣坏料添红一片
锦茵应减绿三分

2、
凄凉墙外飘难数
狼藉阶前扫几回

分咏格
即分咏事物也,以不犯题字为合格。
例如:岳飞、虎(分咏)
画尔不成翻类犬
字之曰举并称鹏

又如:笔、邮票(分咏)
万国花封元首相
五云草判黑头公

分咏体是诗钟的另一大类,以上下联分别咏出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格律与嵌字体相同。
如张之洞所作《申报-凉棚》分咏: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这种异想天开的出题方法来自酒令。这是中国文学中一种奇特体式。但是它也不是无源之水。前人诗句的对偶联中,也有把不相干的事物以丰富的联想巧妙捏合成一联的佳句。在对联中也有相似的作品。
有人说分咏体诗钟就是无情对,其实二者旨趣不同。
分咏体和无情对都是从夸大对偶修辞的技巧和汉语汉文的某些特点,寻找乐趣。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照例要有关连,而关连又不能太紧,如果形成近乎同义的词和句相对,就犯了“合掌”的忌讳。
    无情对是把这一规矩推向另一极端,写出两句句式一致,字词逐一相对,句意却毫不相干的对联,让人感到可笑。
分咏体是按题目写作,在两句中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事物,却要求不但字面要逐一相对,还要求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分咏体的佳作很多,读起来有无情对趣味的很少。分咏体的着眼点是显示对偶的方法无所不能,如苏轼所说“世间事无为无对,第入思之不至也”。
无情对的作法,主要是把做为合成词词素的单音词拆出来,用其本义或歧义与另一联中同性、同类的词相对,使两句虽成对仗却貌合神离,显出滑稽的效果。无情对读起来不象分咏体作品,因为它整联没有意义,上下两句也不切什么题目。
二者都是在欣赏我们语言文字的修辞技巧的优势,深入玩味,自我陶醉,而侧重点不同,旨趣有异。
笼纱格
即将题字暗藏于钟联中,隐约如见,呼之欲出。
例如:左易(笼纱格)
牙因知味承恩幸
思未能言擅赋才
嵌字格
1、凤顶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一字,所谓“一唱”
例如
人鸟:一唱
人凭赤血羸犹健
鸟到青云倦亦飞
2、燕颔格 即将两题字分?于每句之第二字,所谓二唱。
例如
醉吟:二唱
臣醉酒能倾一石
客吟诗已载三车
3、鸢肩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三字,所谓三唱。
例如
红豆:三唱
灯光豆灺劳人草
楼影红飞思妇花
4、蜂腰格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四字,所谓四唱。
例如
元旦:四唱
千军待旦传刁斗
万国朝元拜冕旒
5、鹤膝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五字,所谓五唱。
例如
重、九:五唱
要为卷土重来计
谁赞勤王九合功
6、凫胫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六字。所谓六唱
例如
意、飞:六唱
斜阳六伐鸦飞乱
明月孤山鹤意痴
7、雁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七字。所谓七唱
例如
鹤梅:七唱
隐现云端千岁鹤
横斜竹外一枝梅
8、魁斗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分嵌于第一字及第十四字。
例如
黄花:魁斗格
花门积雪千山白
大漠飞沙一月黄
9、蝉联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七字及第八宇。
例如
蝉唱:蝉联格
花落后庭商女唱
蝉鸣西陆楚囚吟
10、辘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一字及第九字。或第三字及第九字,以此类推。
例如
莲露:辘轳格
乍垂莲瓣移香步
微露瓠犀发妙香
11、比翼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对嵌于钟联中。等于一唱至七唱。
例如
散书:比翼格
杜房并驾中书省
金宋相持大散关
12、汤网格 即将三个题字。任意分嵌于两句之首末。而成网开一面之局。
例如
天、安、云:汤网格
天末楼台横北固
云中城阙望西安
13、云泥格 即将题字分嵌于两句中。但不得相对。
例如
云泥:云泥格
青云直上鹏程路
华屋偏多燕垒泥
14、晦明格 即一句明点题字,一句暗写题字。
例如
红豆:晦明格
双肿如豆讥文士
一口含樱画美人
15、鼎峙格 将三个题字分嵌于第1字第7字第11字。或分嵌于第4字第8字第14字。成鼎峙之格。
例如
天中节:鼎峙格
穷阴杀节霜铺地
中夜清寒月满天
16、碎锦格亦称鸿爪格。即将题字(二字或以上)分嵌于钟联中不得相连。
例如
张陈:碎锦格
满几陈编三寸烛
半肩行李一张琴
17、双钩格即将四个题字对嵌于钟联首尾之中。
例如
南北高丽:双钩格
丽水逆流环陇北
高邮名县着淮南
18、四皓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得相连。
例如
海角钟声
海城画角严兵卫
山阁诗钟集友声
19、五杂俎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得相连。
例如
清泉石上流
溪边瘦石多清籁
岩上飞泉少浊流
20、六逸格 碎锦格之一种。惟题字可以相连。
例如
杏花春雨江南:得连二字。
雨后寻春桃叶渡
江南沽酒杏花村
21、七贤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
例如
发无可白方为老:得连二字。
无眠可到东方白
有发都为老境苍
22、八龙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
例如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得连三字。
小桥画舫摇明月
华屋芳林度碧阴
23、九老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
例如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得连四字。
水流孤塞千声雁
村绕寒林万点鸦
诗钟是在文字游戏中竞赛写作的,特别要求对仗工整,要经得起评比。
写诗钟,不论哪种体都有活跃文思的效果。
对于现代的写格律诗和作对联的人来说,我们自幼所受的语文教育,缺少对偶这一课,用诗钟补这一课却是个好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19 20:51

返回顶部